最近,关于奔驰在中国销售的汽车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且售后服务较差的新闻见诸报端。向来以设计严谨、产品精良而著称的奔驰汽车,在德国国内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市场,从产品制造到售后服务,都是一流的水准,如今这两方面在中国却大打折扣,再次引发了国人关于洋品牌双重标准的质疑。
近年来,消费者遭遇洋品牌内外有别待遇的案例还有不少。为什么有些洋品牌在中国展现出与在本国不同的面孔?究其原因,除了洋品牌自身商业道德缺失外,这个问题与中国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消费环境尚有缺陷也有很大关系。其一,中国当前许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建立健全,许多行业标准过低和过粗,成为产生跨国公司执行两套标准的土壤。其二,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设定的违法成本低,也是洋品牌敢于屡次犯险的主因之一。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欺诈消费者会受到严重的惩罚。相比之下,一些“洋大牌”在中国即使出了质量问题或欺诈案件,罚单往往只有几十万元,根本感觉不到“痛”。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就业、税收等考虑,为一些国际品牌提供“超国民待遇”,并且疏于监管,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实行双重标准的宽松氛围。
想让洋品牌的表现不再中外有别,需要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用硬规则破除洋品牌的“傲慢”。一是政府要尽快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建设,抓紧设定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惩戒标准,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二是相关行业要与时俱进推进标准修订工作,防止因为存在标准“洼地”而给部分不良企业可乘之机。此外,消费者对洋品牌应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不能过度信任和盲目崇拜洋品牌,一旦权益受损要勇于维权、敢于维权。同时,还要建立发达的维权组织和成熟的公益诉讼制度,真正捍卫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