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知识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象谚语可信吗
鲍晓倩

关于天气,我国民间有很多谚语,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蚂蚁垒窝天气变,蜜蜂出巢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鸡不入笼阴雨来”,“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卖儿女”等等。

许多人认为天气预报不可信,但老祖宗的经验却是可信的。这些谚语都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检验,相信者往往也经过了自己的实践证明。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真比不过老祖宗的经验么?

首先应该承认,老祖宗总结的这些谚语,有一定的科学性。人类在千百年来一直试图预测天气。历史上有许多韵文、轶事与谚语,指示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从事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是成败的关键。经过不断的观察,再配合反复的实证,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气象谚语是古人利用“大数据”总结出来的,凝结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

当然,气象谚语也具有巨大的局限性,谚语虽然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区、纬度等等。有的谚语,是南方人总结的,拿到北方就不准;有的谚语,在内陆地区有一定参考价值,到了沿海地区就不灵了。

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北方的谚语,放在广东这样很少下雪的地方,自然是不准了。其实,即使是在北方,气象谚语也未必准确。气象部门曾经作过统计,根据北京地区的气象数据,“八月十五云遮月”在过去的60年中共发生过18次,但在这18次中,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只有4次出现了“雪打灯”的情况。同时,有的年份中的八月十五没有“云遮月”,第二年正月十五却下雪了。

统计显示如此不靠谱的谚语,为什么人们反而愿意相信,而实际更加靠谱的天气预报,人们反而觉得不靠谱呢?

这跟人们的心理预期值以及选择性记忆有关。当天气预报准的时候,人们往往记不住;预报不准的时候,却令人忘不了,因为错报影响了工作生活安排,导致记忆深刻。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用打油诗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而人们对气象谚语的要求恰恰相反,只要一两次应验,就觉得可信。

事实上,气象谚语的可信度远远比不上天气预报,这种基于经验的预报也远远不能满足公众和社会的需求。古人对于气象的观察和感悟,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并未形成预测科学。未来的天气预报,发展方向一定是客观化、定量化,这样才能为公众服务,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