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毕生以向世界报道中国为己任的新闻记者,此时却成为中外记者争相报道的对象;
他是一位长期从事向拉美诸国唱响中国声音的民间使者,此时他的事迹却在自己的祖国广为传唱;
他是一位不愿成为主角的低调之人,此时却高调出现在中墨各类媒体上,乃至他的追悼会也成为增进中墨两国人民之间了解的重要事件。
他就是吴永恒,中国外文局所属期刊《今日中国》拉美分社社长。
今年3月18日,这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42年、68岁的资深记者突发疾病,把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拉美大地。
1964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外派学习西班牙语的学生,20岁的吴永恒来到古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拉美那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吴永恒进入新华社,常驻拉美国家20多年,熟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2004年,已经退休的吴永恒接受邀请,任《今日中国》拉美分社社长。
佳碧·赛迪约女士是墨西哥籍雇员,从分社成立第一天起就在此工作,比老吴还早到分社。“让我惊讶的是,老吴来了以后,没有休息过一天。”佳碧·赛迪约说,老吴说自己来得太晚了,所以要争分夺秒。因为人手少,老吴担当了记者、编辑、策划、司机、搬运工、联络员、宣讲员、推销员、送货员等角色。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称老吴是“中国杂志本土化战略的拓荒者和成功的实践者”。
8年中,老吴探索出依靠对象国发行主渠道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创立了销售与赠阅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使《今日中国》西文版订户从分社建立前的19个,发展到如今的1.3万个,覆盖了墨西哥境内全部32个州(联邦区)、58个机场以及报亭、超市等公共场所;
8年中,老吴与墨西哥国家通讯社、安第斯通讯社、巴西四月出版集团、墨西哥宏观经济杂志社、墨西哥网络电台等媒体签署互换新闻协议,使中国媒体的报道延伸到拉美的报刊和电台上;
8年中,老吴通过加强与当地对中友好的协会、商会以及我国代表处等机构的合作,使《今日中国》批量进入中美洲、加勒比全部未建交国家,使中国声音进入“盲区”,服务了国家外交大局;
8年中,老吴积极推动出版巴西葡文版、秘鲁安第斯版和南锥体版。在中国驻当地使馆的支持下,2009年10月《今日中国》秘鲁版在秘鲁首都利马出版,并向周边国家辐射,使杂志本土化工作形成了“北墨南秘”相互呼应的格局,实现了杂志在拉丁美洲地区的全覆盖;
8年中,他运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受众,在墨西哥开设了今日中国拉美门户网站,又利用当地社交媒体平台推送内容,争取到了更多年轻读者;
……
如今,《今日中国》西文版已覆盖全球20多个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年发行20万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开创了国内杂志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先河,在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传播能力建设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是老吴让《今日中国》在墨西哥‘扎下了根’,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唯一的出版物,实现了真正的‘走出去’。”《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呼宝民说。
在墨西哥首都市中心的布卡雷利大街两旁,具有西班牙殖民时期风格的古建筑和店铺鳞次栉比,大街与雅典街的交叉路口,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钟楼,当地人叫它“中国钟”。这座始建于1910年的古老钟楼,是当年在墨华侨为庆祝墨西哥独立100周年集资兴建并赠与墨西哥政府的礼物,年久失修。
在迎接墨西哥独立200周年到来之际,吴永恒开始琢磨给墨西哥人送什么礼物。
“送礼物,不如干实事。”吴永恒向社里建议,出资修缮钟楼,让墨西哥人随时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友情。
经过5个月的施工,2010年10月18日布卡雷利大街上标志性建筑“中国钟”修复竣工。
“中国钟”旁边是墨西哥内政部大楼。“内政部的员工都是听着‘中国钟’的钟声上下班的。”墨西哥城历史中心区管理局局长莫雷诺表示,“修缮‘中国钟’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修复和更新其外观,更在于延续这座纪念碑碑文所刻4个汉字‘同声相应’这一精神内涵,即不论身在何处,志趣相投的人心声相互呼应。”
在墨西哥、在拉美,老吴有爱他的兄弟,爱他的朋友。
老吴抓住一切机会与墨西哥各界人士建立联系,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当地的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企业家会议和展会,为墨西哥民众提供了上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和讲座,不仅让《今日中国》杂志走进墨西哥的主流社会和人群,更是让一个快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展现在当地民众眼中,被称为中拉友好的“民间大使”。
2010年的一天,老吴到墨西哥特拉斯卡拉市人权委员会作完报告后,一位戴墨镜的老人从后排走过来说:“让我拉一拉你的手。你的演讲使我这个盲人睁开了眼睛,开阔了眼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正在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形象。我看不见你,但我要拉一拉你的手。”
“老吴就是这样,以他的人格魅力,结交了一大批拉美朋友,包括总统、部长、议员、学者、记者、律师、教师、学生等各界人士。他平日所做的,远远超出了一个杂志分社社长的职责与担当。”呼宝民说,就在老吴遽然离世时,尚不知情的墨西哥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一档关于中国的访谈节目还在等待他的到场,而这是他这么多年唯一“迟到”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