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天梦永不失重 科学梦张力无限
——记中国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本报记者 佘惠敏

“好想被王老师点名说,你到讲台上来做一下这道题。那样我就能上太空了。”

“当心题没做对,被轰出门外罚站!那样你就没氧气了。”

这是6月20日上午的太空授课开讲前,两位同学的俏皮对话。

他们说的是中国最高的讲台——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将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一堂神奇的太空课。

他们进的是中国最大的课堂——神州大地上,8万多所中学的数千万名师生、数以亿计的成年观众,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听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观赏奇妙的太空世界。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与300余名中小学生一起,现场聆听航天员老师讲课。

6月20日上午10时许,太空课的两位地面老师——北京市101中学物理教师史艺和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宓奇登上讲台。开场白后,现场播放了一段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大屏幕上,神舟十号航天员像鱼儿一样自由游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发出阵阵低语和清脆的笑声。

10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已建立与航天员的双向通信链路。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他们面带微笑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挥手致意。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航天员王亚平轻点脚尖,向天宫一号舱内摄像机镜头缓缓飞来。为了备好课,这位“主讲”可没少下功夫,不仅精心准备了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还对个人形象进行了精心设计——扎起了秀气的马尾辫。但在失重环境下,精心梳理的马尾辫变成了蓬松的“毽子”,惹得同学们笑作一团。

“大家好!我是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指令长的工作是“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的飞行器,航天员们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进行,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大家好!我是张晓光,本次太空授课任务,我担任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保持自身平衡并不容易。张晓光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实验1

太空质量测量——

失重环境下是否会失去质量?

3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聂海胜双腿一盘,就“悬空打坐”起来;王亚平则表演了“大力神功”,她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正在打坐的聂海胜就滴溜溜飞到后边去了。

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等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失重环境下怎样测质量呢?

航天员老师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解释道,天宫一号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物理学原理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质量测量仪上的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F,同时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

实验2

太空单摆运动——

悬垂的小球是静止还是摇摆?

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太空实验趣味无穷,地面课堂的学生们也不失时机地向航天员提问。人大附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举手提问,“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王亚平笑盈盈地解释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是无所谓上下。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我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镜头显示,天宫一号“下方”还有他们专门铺设的地板。

实验3

太空陀螺运动——

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会倒下?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先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然后,她让两个陀螺同时运动进行对比,静止陀螺翻滚向前,旋转陀螺维持轴向向前,陀螺的定轴性原理在这样的对比中表现得更加鲜明了。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实验4

太空制作水膜——

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便凸显出来。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为了避免水珠到处乱飞影响设备安全,王亚平张开嘴,轻轻吞下这颗水珠。她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随后,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接着,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5

太空制作水球——

液体表面张力变出什么“魔法”?

“还想看更神奇的吗?”太空授课的王亚平问屏幕前的同学们。

“想!”现场学生给出了响亮的答案。

于是,接下来他们看到,普通的饮用水还能变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

王亚平把上一个水膜用吸水纸吸干,又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渐渐地水膜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间还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气泡。航天员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气泡,试验继续进行。

王亚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在水球中晃晃悠悠,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没有爆裂。

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美丽的粉红色。

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奇妙的太空实验令人意犹未尽,航天员老师专门为地面课堂的同学们留下了课间讨论时间。

人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司紫硕提问,“那些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

聂海胜回答,“我们在天宫一号上使用的水都是从地面带来的。在太空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但这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短期飞行采用一次性用水更为经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将采用先进的循环利用技术。”

潞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韩苏阳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聂海胜回答,“失重会造成人体心血管失调、骨丢失和肌肉萎缩。我们采取体育锻炼、药物和改变体液分布等方法来防护。”

史家小学四年级的邱甜同学提问,“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王亚平笑着一一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

……

不知不觉中,时钟指向10:50,到了航天员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说再见的时间。3名航天员各送出一句太空寄语——

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中国航天员的这场太空课,在千千万万青少年的心中,播撒下了爱太空、爱科学、爱探索的种子。

期待这些种子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