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犯罪分子无处可逃
本报记者 许跃芝

6月19日,是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公安部主题宣传日。

在活动现场,展台上摆放着公安机关查获的各式各样的假酒、假烟、病死猪、假牛肉、浸泡了淀粉的增重木耳、用化肥泡制的豆芽、仿制的茅台酒等展品。“这些食品、药品,都是公安机关在‘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行动中收缴的。”大连市公安局讲解员认真地对前来参观的群众做着讲解。

“药品本是用来救人的,如果因为假药耽误了病情,这得多造孽呀!”在超市工作的市民贾小宁指着两摞假药说。

从事了20多年假冒食品药品检验的辽宁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李辉,是此次展览活动特地请来的专家。说起食品安全检验,李辉告诉记者:“相比过去,现在制假者的造假手段变化繁多,五花八门,依靠普通百姓来识别假冒伪劣的食品药品确实很难,因此,这对公安民警的挑战就越来越大了。”

“尽管犯罪分子不断变换手法,但是相信只要警民联手、协同作战,就一定会让这些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最终无处可逃。”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华敬锋对参观者说道。

为了跟踪了解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最终归途”,记者跟随公安民警一同前往沈阳市郊区的老虎冲生活垃圾填埋场。

上午11时,20多辆汽车载着总共达9吨的收缴物资陆续开进了填埋场。民警将一箱箱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从汽车上搬下来,堆在一起,等待集中销毁。在火辣的阳光下,民警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