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外宣办网络新闻宣传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中国梦网上系列谈”第三场活动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举行,5位来自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围绕中国梦进行网上座谈,回答了网友提问。
39岁的郑丹娜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她始终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用10年的时间摸索出“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先接纳学生所有的感受,再对每个学生进行逐步引导,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的心灵在正确的呵护中变得强大。
“一个强大的心灵是最有生命力的。我要帮助我的学生们大胆做梦,快乐追梦。”郑丹娜在班里挂上“梦想墙”,让孩子们真诚地写出自己的梦想,并且通过鼓励和互助,让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作为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两所学校的校长,51岁的王欢从教35年。王欢始终一心一意地追逐着教育梦想,始终以“师爱”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育梦就是中国梦的雏形,那么,基础教育就是中国梦开始的地方。”王欢说,“让学校成为孩子梦开始的地方,让基础教育成为爱与成长、梦与成才的殿堂,这是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王玉华是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五中学的高级教师。20多年前,他努力求学走出大山,毕业后又回到山区,成为一名山区教师。王玉华说:“我深知自己走出大山的艰难,我能够理解偏远山区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的心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圆梦。”
2005年区政府实施“山区中学搬迁工程”,山里的孩子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了几代山区人的梦想。这是让王玉华最感欣慰的事。
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教导主任李银环今年45岁,从事特殊教育工作,面对是的残疾孩子。残疾孩子的梦想也许就是得到爱和平视,而这个平视,首先应该来自于教师。“我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幸福、公平、希望和尊严,让每个孩子都实现成为有用之才的梦想。”李银环说。
已过花甲之年的郭海燕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她总是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以后,想方设法为社会作更多贡献。她表示,中国的老百姓最真诚、最朴实,他们说的话最有分量,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知识。郭海燕说:“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梦想就是永远和我的学生在一起,永远和老百姓在一起,坚守讲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网友积极参与网上座谈,踊跃提问。初步统计,访谈期间网页浏览量达352.1万条,收到网友留言19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