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保障”
——2013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 韩秉志

6月18日,主题为“政策·标准·技术,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2013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来自政府、学术界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各位代表,就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保障食品安全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建立相应的法规标准,并贯彻落实下去,同时用科技手段来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追溯是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记录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事后补救’的重要手段。”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建辉表示。

事实上,科技手段已经运用到食品安全保障的各个环节。中国食品工业集团提出食品净化理念,实现了食品净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使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手段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性转变。

尽管食品安全但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网络整体解决方案的一家企业,其研发的快速检测体系产品和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时效性。

“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李建辉认为,食品安全追溯的实施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的职能是提出明确统一的追溯要求,而不是替企业去做追溯。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李振忠表示,为保障追溯体系建设的统一布局,商务部出台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设规范和配套标准。目前,上海、成都、杭州等地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已投入试运行,部分地方追溯体系已发挥作用。成都市自建成肉类追溯体系以来,全市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增长35%,农产品批发市场白条猪肉日交易量大幅增加。

“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可以形成一种市场倒逼机制,运用现代流通手段引导生产和消费。一方面,将肉菜流通过程透明化,可起到威慑作用,让不合格肉菜‘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可迫使生产者积极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源头管理、质量控制和产品检测,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李振忠指出,要想完善追溯体系,需要进一步推动并扩展追溯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追溯网络;要充分利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体制优势,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等多方积极性,形成与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相适应的全国网络架构;同时要加强与监管部门衔接,探索推进全过程追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