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4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披上了绿装,惠及1.24亿山区及农村人口,取得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显著效益——
守住山地不复耕
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的红花尔基樟子松母树林基地鸟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陆续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划区轮牧、草畜平衡”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新华社记者 张 领摄

陕西延安:自筹30亿元 沟坝绿更浓

本报记者 刘惠兰

在全国退耕还林面临新周期的节点,陕西省延安市决定自筹资金30亿元,开启新一轮退耕还林。

延安市志丹县双河乡麻子沟村的山坡上,一排排新栽的树苗顽强地泛着绿意。志丹县退耕还林办主任刘景治对记者说,不久前,延安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的意见》,决定自2013年起,逐步将全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总面积为224万亩。

按计划,4年后,延安所有山地将实现陡坡全绿化,林草全覆盖。“把耕地退下来,种上林子,得给农民补贴。一个补贴周期8年,总资金近30亿元,目前由市县财政自筹。”延安市市长梁宏贤表示。

到2012年底,延安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10.06万亩,124.8万农村人口受益。全市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1.7%,增速全国居首。延河输沙量减少58.4%。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民人均收入比退耕前增长了5.5倍。

延安市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提出,坚持以退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并继续实施全国首创的治沟造地工程,解决退耕后农民的基本口粮田问题。这标志着延安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将从单纯的生态治理发展成为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的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后,如何巩固成果保证不复耕?

延安适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引导农村经济逐步向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在延安市宝塔区天河流域试验示范区,当地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基本农田建设、治沟造地、产业开发、能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志丹县将农民增收问题谋划在退耕之初,科学合理规划农户造经济林,建果园等经济生态兼用树种,新建苹果园18.4万亩。

退耕后,经济林果、棚栽、舍饲养殖成为延安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市有120多万农民致富增收。截至2012年底,延安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7.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5元,分别较退耕前的1999年增长4.3倍和5.5倍,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

在黄土高原以及情况相似的其他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延安确保口粮田的做法是:开源——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能力,并向黄土高原的沟道要地。十几年来,延安累计新建、改造基本农田141万亩。同时,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在退耕还林500多万亩的情况下,延安仍保持了粮食总产的基本稳定。

从2010年起,延安又开始在有条件的县(区)试点治沟造地,将治理沟道建成基本农田。目前,仅在宝塔区就已经完成沟道治理53条,造地3.3万亩。在宝塔区的石家河,农民在新整理出的土地上耕种,1亩沟坝地的粮食产量约相当于5亩至7亩坡耕地产量。

湖南:退耕护生态 林草覆荒坡

本报记者 刘 麟

“2008年,县里实施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培育支柱产业,茶叶产业就是最重要的产业建设项目之一。雁池乡韦家湾村和子良乡谭村是两个重点示范村,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140亩。”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韦家湾村村民周珍萍说。站在山上,原来的荒坡已披上了层层绿装。“去年,1672亩受益采摘茶园,平均每亩鲜叶产值6363元,是项目实施前亩产值的4.2倍。我种的茶叶平均每亩鲜叶收入达到12143元,这都是退耕还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呀。”周珍萍向记者介绍。2008年以来,石门县利用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5万多亩,涉及12个乡镇、农林场,155个村,近5万茶农直接受益,带动周围10万农民致富。

这只是湖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福百姓,改善生态的一个缩影。2000年,湖南在永顺、沅陵、桑植、隆回4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在全省铺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3年来,完成造林2084万亩,全省森林资源与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试点时相比,林业用地从1.81亿亩增加到1.94亿亩,森林从1.42亿亩增加到1.53亿亩,森林覆盖率从52.44%增加到57.34%,森林蓄积量从2.96亿立方米增加到4.29亿立方米。

实施退耕还林,创造了湖南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全省310万退耕农户累计获得钱粮补助户均7596元,人均2046元。通过推广林竹、林油、林药、林果、林茶、林草等经营模式,全省营造经济林120万亩、油茶65万亩、楠竹150万亩、林下种草50万亩、林药85万亩,可实现持续增收。隆回县小沙江镇结合退耕还林发展金银花2.4万亩,平均每亩纯收入2000元,涉及农户4800多户,户均增收10000元,总体经济效益是退耕还林前的7.33倍。

“今年,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湖南组织对全省坡耕地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在还存有确需退耕还林面积990.82万亩,另外,全省尚有近2000多万亩荒山迹地需要造林绿化,2200多万亩石漠化地区需要治理。”据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介绍,目前,湖南省正在申请国家在今后的退耕还林计划中安排湖南新的退耕还林任务,集中力量将绿色湖南打造得更“绿”。

宁夏:播撒黄土坡 育林受益大

本报记者 许 凌 拓兆兵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宁夏南部山区。山风拂过,远处黄土高坡上大片绿油油的柠条波浪般起伏。

“眼前的一切是退耕还林的硕果,以前这里满眼都是裸露的黄土。近些年国家补助,全村几百户人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宁夏海原县曹洼乡冶套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俊虎说。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对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意义,对生态脆弱且经济欠发达的宁夏最具典型性。”宁夏林业局局长王文宇说,从生态意义上讲,宁夏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至今,累计完成造林任务1293.5万亩,全区生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过国家多次阶段性验收,宁夏退耕还林实现面积保存率和合格率两个100%;从民生上说,12年来,国家累计兑现宁夏退耕还林政策补贴资金68.5亿元,153万退耕农民人均受益4359元。

宁夏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办公室主任余锋从3个方面介绍退耕还林取得的丰硕成果:

生态改造成果巨大。2000年至2012年,宁夏共完成退耕还林471万亩、荒山造林746万亩、封山育林64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8.4%提高到11.89%,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000吨,减轻风沙危害,减少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近390万亩。

老百姓受益最大。西海固地区固原市退耕还林受益群众17.8万户98万多人,农业人均退耕达到2亩,截至目前全市得到国家累计补助36.31亿元,户均得到粮款补助1642元,退耕农户人均退耕还林收入298元。退耕还林工程很大程度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不断提高,固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28元增长到2012年的4690元。

林产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实现将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林果结合、林药结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积极培育壮大后续林业产业基地。目前全区新增果林54.4万亩,退耕还林区进入盛果期的经济林年均纯收入达4.9亿元。

对重大生态工程要常抓不懈

瞿长福

第1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如期来临。与往年相比,我们遏制荒漠化的成效与进展更加令人欣喜,在荒漠化治理中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但我们面临的包括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在内的种种生态挑战也更加严峻,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依然占国土面积的27%。

这种亦喜亦忧现象的形成,既表明我们对防止生态恶化、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更加深刻,行动更加自觉,也表明随着各种经济活动的更加频繁,遏制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困难依然很大,甚至越来越大。因此,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出发,必须对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常抓不懈,并随着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力度、加大强度。

对重大生态工程常抓不懈,需要我们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由森林、草原、水、土、大气等构成的生态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中任何一种资源的破坏或退化都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地域资源的损毁或流失都将传递到其他地域,继而波及整个生态环境,这些方面我们吃过不少苦头,有过很多教训。因此,抓生态工程不能一曝十寒,以为干他个几年就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或者以为生态建设管天管地太宽泛,可以留给下任、留给他人。必须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在实施措施上环环相扣,下大力气、真下力气,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坚持不懈,方能有整体上的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对重大生态工程常抓不懈,需要我们把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统筹起来综合考虑、整体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环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社会工程、效益工程。从长远来看,环境好了,水资源更加丰富、土壤更加肥沃、森林更加富饶,同样的土地产出效益会更大。本报今天报道的陕西、湖南、宁夏等地扎扎实实抓退耕还林就是生动而深刻的例证,他们因地制宜抓生态建设,不仅改变了环境,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那些只看见眼前一点直接效益,不惜毁林造地、填湖建楼的做法,即使从效益上看也是所获小所失大。

因此,面对荒漠化治理的严峻形势和挑战,需要我们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上保持力度、加大力度、常抓不懈;面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任务,需要我们珍惜每一寸国土,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真正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