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 我国城市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资源能源的粗放式利用,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对城市发展的硬约束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高扩张、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使得城市资源能源紧缺状况日趋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硬伤”。目前,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和空间的无序开发,导致城市土地资源消耗过快,闲置、低效率利用等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明显,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城市环境的持续恶化,尤其是空气、水质量堪忧。另外,城市固体废物排放量剧增,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较低,造成二次污染,对城市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危害。

二是城市规模急速膨胀使“城市病”日益明显化、复杂化,形成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化症候。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城市病”的迹象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引起的城市化症候。除了困扰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外,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增大,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住房、教育、医疗普遍存在价格较高、区域分布不均、总体覆盖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外,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城市居民的安全居住、安全饮食、安全出行等均面临挑战。

三是城市建设方式粗放,城市整体形态、建筑质量和组成结构等城市“骨架”问题堪忧。城市的外观形态由城市整体规划、基建设施和城市建筑等要素组成,是城市发展的有形载体,更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财富积淀。目前,我国粗放的城市建设方式,使我国城市建筑(住宅)普遍存在使用寿命短、使用能耗高、改造难度大等问题。城市的大拆大建导致资源能源消耗和建筑垃圾大量增加。城市建筑仍以传统建筑为主,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等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具备普及的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地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下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导致城市内涝等城市安全问题频发,城市经营成本增加。另外,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建设普遍存在重外在、轻内在的问题,二次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劣质建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随意更改房屋结构和管线也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同时,城市建设重单体、轻整体。从城市规划来看,我国缺少整体协调的建筑群体设计和建设,城市建筑风格缺乏历史文化含量和连贯性。

此外,城市发展方式上还存在着城市群发展尚不成熟、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等方面的问题。

☞ 我国城市发展应实现几大转变

其一,城市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从城镇化的整体趋势判断,我国城市发展将进入到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衡量城镇化进程的数量指标、速度指标和经济指标,将让位于突出城市发展质量的考核性指标和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从城市的发展质量来看,更加注重城市的建设质量(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建筑质量和风格)、管理质量(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市应急管理)、经济发展质量(包括产业结构的轻型化、集群化、高端化、生态化)等。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来看,更加注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强调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此时,城市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口、资源、产业等要素的空间化集聚,更体现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明传承方式的整体性转换。

其二,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强调城市发展的集约和高效。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做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强调的是城市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拓展。而内涵式的发展则意味着城市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强调城市发展的集约和高效,注重城市功能、城市承载力、城市创新能力、城市文化品质等城市内部价值的提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城市率先以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承载历史文化功能。同时,在全国更出现了以“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先进理念指导的城市建设发展实践。

其三,城市发展由功能型城市向特色型城市转变,强调城市个性化和生命力。城市的特色是一座城市最具稀缺性和不可复制的财富。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要避免陷入空间形态“千城一面”、经济形态趋同等“特色危机”。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城市的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个性发展、传承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除了传统的以城市历史文化为名、以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风貌为名的特色城市,更出现了以城市特色产业为名、以城市特殊功能为名的国际会展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等。同时,部分城市的特色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些城市特点的多重性为其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更为城市整体竞争力增添了砝码。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发展还应在强调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须多方入手

城市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因此,在坚定不移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发展道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我国城市发展方式。

一是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理念是指导城市发展的共识。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应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充分挖掘我国城市发展的多重内涵。包括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城乡共赢的城市化理念,人文城市理念,生态城市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立体城市理念,特色城市理念等。

二是创新城市发展形态。城市形态是城市单体和城市群发展的“骨架”,是城市之间各要素高效合理布局的基础,更是城市自然特质和人文历史的有形载体。创新城市发展形态,应在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紧凑、景观特色协调多样、就业与居住适度均衡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形态的差异性、传承性、艺术性和多重性。一方面,注重城市外观形态和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城市组成结构的创新。在内部,组团布局,设计多中心的都市空间形态,构建“紧凑型城市”。在外部,构成有机的城市关联体,实现大中小城市与现代乡村之间的互动关联,形成城乡交错、大中小城市相间、疏密合理得当的现代城市群发展布局。

三是创新城市组合功能。以城市群落发展的空间形态为基础,强调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较大乡镇的功能区分和合作,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多层次、多方面、动态的需求出发,构建以生产性、生活性和创新性服务功能为核心的城市功能体系,再造城市群落的组合功能。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以及乡村的生态涵养功能。

四是创新城市产业形态。从产业布局来看,注重城市群内产业布局的层次性以及与城市功能相匹配,在整合各城市优质存量资源基础上,城市之间的产业布局应突出特点,错位发展,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黏合作用,在城市群内形成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乡镇保障的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形态来看,强调产业形态向高端攀升,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智慧型、科技型、创造型、生态型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从产业驱动力来看,从依靠人口、土地、资源等的“要素驱动”,向依靠知识、信息等的“创新驱动”转变。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城市要素集成方式,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