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镇化要走新路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飞速的城镇化进程,也出现了诸多形形色色的“城市病”。如,由于环境污染,致使城市生态不堪重负;由于资源匮乏,造成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由于交通拥堵,使得“车轮上的城市”举步维艰;由于公共服务缺乏,高质量的生活难以惠及群众;等等。

“城市病”体现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对未来城市发展缺乏预见性、没有处理好人与城市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其背后盲目追求粗放发展的深层次“病根儿”,引发了人们的很多思考:破解目前困境的办法和途径在哪里?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才适合我国的国情?未来推进城镇化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通过反思,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个“行不通”和两个“行得通”:首先,继续粗放式地推进城镇化“行不通”。在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让城市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对造成现存城市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作调整。只有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行得通”。其次,我国城镇化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行不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的基础条件不同,历史进程不同,外部条件也不同,特别是存在着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方面的刚性制约。因此,只有利弊相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行得通”。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应当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成果的过程。要切实由偏重数量、规模和粗放发展向注重提升质量内涵、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水平。同时,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也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因此必须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可以预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转变,也将是一场深刻变革。 (赵登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