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草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原生态的破坏,危害的不仅仅是这一空间的局部利益,而是形成对邻近地区和更远地区的扩散和迁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草原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因此,草原是江河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草原能够提供饲料与食物生产,人类除在草原上通过渔猎、采集获得野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外,还通过牧养家畜获得大量优质的动物性食物。我国有数百万农牧民以草原为基本生存资源,草原构成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草原还为医药、材料、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的育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草原可以供人类游憩和娱乐,提供户外休闲、旅游和娱乐的绿色条件。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草原也是草原文化的摇篮,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和草原打交道的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相互调试的过程中,草原上的各民族形成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文化,比如“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草原的习惯和原始的自然崇拜。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知识和文化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要作用。
草原生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日益突出,草原生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保护草原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草原生态状况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态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和扭转。突出表现在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而且治理主要是单因素的、工程性的植树种草或者减牧,而破坏往往是系统性的草、水、土一起发生。当前全国大部分草原仍处于超载过牧状态,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现象依然严重。而且,由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能源基地建设等多种目标的政策措施同时在草原上施行,而这些措施对草原生态的影响方向不尽一致,对草原生态产生矛盾而又复杂的影响,对此也应引起重视。
草原生态所面临挑战的背后,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一,在战略上尚未探索出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协调发展的路子。草原生态问题的根源是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总体上来看,一些地方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要明显高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实际操作中,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人多样性的生计需求,农牧民的长远生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二,生态文化面临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危害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调适能力。因此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也是可以加以控制避免的,关键就在于人类能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各种各样的传统生态文化类型,包括草原上的游牧生态文化,都是在人与自然相互调试过程中形成的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文化类型,对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草原形成的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内在约束力。然而,有些传统知识和文化却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而遭到抛弃,特别是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态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三,没有充分认识并尊重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复杂性。我国草原面积很大,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也很大,单一的制度或者技术难以适应广袤的草原。草原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人类对这个系统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急切地推进某些干预措施,有时候也会人为加剧草原生态的恶化。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思考
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及牧区发展,首先应切实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视,加强对草原的相关研究。各民族在和草原的互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科研及管理人员对于这些知识和文化应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把这些经验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起来,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其次,要科学设计和实践草原牧区综合发展思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依然是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因而需要协调好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和农牧民长远生计的关系,进行综合决策。要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协调人地关系,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恢复。在设计和实践草原牧区综合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草原生态系统、人—草—畜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因而需要制度、技术的多样性。由于当地人对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等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可以考虑让农牧民和地方部门、学者等都参与到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牧区发展中来,科学设计和实践草原牧区综合发展思路,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