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6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国产纪录片
本报记者 金 晶

6月,大型纪录片《京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此前的戛纳国际纪录片交易大会上,《京剧》的点击率就在亚洲纪录片中名列前茅。

从《大国崛起》到《舌尖上的中国》,从《金砖之国》到《走向海洋》……近年来,我国纪录片逐渐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走出去的亮点

2012年,一部制作精良的《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短短1年多时间,这部7集的纪录片传播到了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并进入欧美等国的主流电视节目市场,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美食热”。日前举行的“纪录中国 飞扬梦想”表彰会上,《舌尖上的中国》获得了“优秀国产纪录片长片”称号。

“我们正在以每分钟1万美元的成本将它改编成3D纪录片,将面向欧美主流电视播出机构和电影院线发行。”5月28日,美国Passmore lab公司的总裁麦克·威廉先生说,“这是我们公司第一次购买中国纪录片。它让我们看到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我们愿意与世界上更多的人分享。”尽管3D改编耗资不菲,但他对该片的赢利前景仍充满信心。

引领这种自信的,更多来自中华文化的魅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产纪录片出口能力也逐步提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12年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到17%,较2011年同比上升40.6%。“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自2010年《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更是为国产纪录片打造了一片政策洼地,国产纪录片出现强势回归势头。《舌尖上的中国》、《农民工的局长》等一批优秀纪录片播出后,掀起了新一轮热潮。

探寻产业化道路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和全国主要省级制作机构纪录片产量已达到3000小时,是2010年的3倍。当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全国主要省级电视台相关频道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约1万小时,是2010年的3倍多。与之相对应,优秀电视纪录片播出价格已从过去的每分钟几十元提升到最高每分钟1000元。

“2012年,中国纪录片作品走向工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态势初步显露。”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

纪录片走向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标志,正是在市场中打出品牌,注重专业化营销。从一线营销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纪录片实现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难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程春丽说,“除了大片的生产,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能不能紧密结合?何时播出?广告如何运作?延伸产品如何开发?一系列营销手段都得跟上”。她表示,“虽然离产业化还有距离,但是,照着这样的步伐一步一步往下走的话就比较好”。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围绕纪录片生产和传播这两个关键环节,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需求,准备实施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继续扩大播映平台,以拉动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改进推优评审机制,以形成竞价播优的良性市场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孵化重点纪录片创作生产机构;建立国家纪录片工程,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支持鼓励跨国营销,把纪录片打造成文化走出去的鲜亮品牌。

接地气,更有底气

“沾益的,快点领票,跟自己一起来的站在一起……”“身份证、车票、整钱放在一起,你平时所有的零花钱放在一起,免得你拿钱的时候,把你重要的东西丢掉……”

上面这些话出自纪录片《农民工的局长》。说话的人叫陈家顺,是云南省沾益县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现招商局局长)。几年间,他多次隐藏真实身份,深入用工企业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摸透用工环境,为家乡农民铺出了一条通畅的务工之路。而央视“走基层”的一线记者,发现并用镜头记录下这位基层干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而感人,使该片成为获得“优秀国产纪录片短片”称号的5部纪录片之一。片中,陈家顺的话语朴实真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纪录片只有接地气,观众才爱看。”正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所说,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已将目光投向当下的现实社会。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像《雨果的假期》、《农民工的局长》这样把镜头对准普通人和基层干部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接地气与走向国际这两个目标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在看过纪录一个普通农民如何拼搏、奋斗,经历失败与成功的《老李》;反映在急速变化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内心情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搜索》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朱羽君感慨地说,“要让这些接了地气的,有中国特色、有中国人智慧的纪录片走向国外,打开国际市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