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署按照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积极跟进,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国家治理中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卫士”,针对不同项目,开展了多次审计工作。
审计组织和方法不断创新
审计人员在三峡工程审计中,积极创新审计方法,大量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此次三峡工程竣工决算草案审计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实施。考虑到审计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因素,审计署在审计过程中从中央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聘请了近300名熟悉水电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参加审计。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组织12个特派办对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组织14个特派办对移民资金进行了审计。
在枢纽和输变电工程审计中,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负责组织协调、审计质量检查和汇总报告等工作,并承担部分非合同项目造价审计任务;12个特派办审计人员分为12个审计小组,分别承担其他费用和部分非合同项目造价审计、工程建设管理和资产管理审计等任务,并指导中介机构人员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
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副司级审计员罗旭光介绍说,武汉特派办在三峡移民资金决算审计中,针对移民工程中隧道等隐蔽工程的混凝土厚度、施工规范性等审计难点,积极应用探地雷达检测技术,通过发射和接收高频电磁波,利用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传播时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界面会发生反射的原理,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波形、振幅强度和时间变化特征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
同时,“我们还将施工设计图纸导入工程制图软件计算出设计的工程量,与检测机构报告的数据比对寻找差异,重点检查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有无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隐患等问题,实现了对建筑领域隐蔽工程审计的突破。”罗旭光说。
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100%
按照国务院要求,自三峡工程开工后,审计署先后组织对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进行了6次审计,对移民资金进行了13次审计。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国务院三峡办、地方党委政府、三峡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全面进行了整改,制定和完善了140多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强化了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
“通过对三峡工程竣工决算草案审计,如实反映三峡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客观评价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和建设效果,为三峡工程进行全面竣工验收提供了重要依据。”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说。
三峡集团主动接受审计监督,2007年商请审计署对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金沙江水电工程开展跟踪审计,建立了金沙江水电工程的长效审计监督机制,对有序开发金沙江水电资源,规范投资方建设管理行为,搞好移民安置和环保,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峡集团公司党组巡视员李惠敏在谈到审计整改情况时说,截至2012年12月底,审计整改率达到100%。
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副司长周晖介绍说,2011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审计机关对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与湖北省和外迁移民安置涉及的四川、上海等10个省(直辖市)及相关市县区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情况进行了审计。
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违规使用移民资金等问题,以及移民派生资金筹集使用不规范、移民工程项目造价不实与招投标不规范、移民管理机构和迁建单位资金财务决算编制不规范等问题,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和重庆市高度重视,整改率达到100%。
“全部收回被挤占挪用等违规使用的移民资金;移民管理机构和迁建单位资金财务决算编制不规范等问题涉及的移民资金也通过重新编制决算报表、调整账务处理等措施,全部整改到位。”周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