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德国普瑞的海外并购,宁波均胜让德国公司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品质管控与中国公司的资金优势和市场资源互补,提前实现了全球化和转型升级战略目标
宁波均胜集团董事长王剑峰在2004年创业时,并没有想到企业会发展得如此之快:“2006年销售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2012年销售收入超过了65亿元。”
这样的裂变式发展与一场成功的海外并购密不可分:2011年,均胜并购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德国普瑞,获得其74.9%的股权;2012年12月,均胜完成剩余股权交割手续,拥有普瑞100%股权,并将普瑞公司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成为上交所首家拥有国际品牌的汽车电子公司。
从研发开始,以战略取胜
均胜在成立之初就专注于做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同步进行,可以对客户需求实时作出反应。“人家从拷贝开始,我们从研发开始。”公司创始人之一,均胜集团总裁、副董事长范金洪说,从研发开始的发展战略使得均胜起步阶段销售规模上升较慢,成立2年后才有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研发为基础的起步站稳后,均胜开始考虑规模化发展。2006年,均胜在长春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对一汽就地供货。2009年,均胜成功收购了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华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完成了汽车零配件产品系的拓展和整合,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范金洪表示:“这都是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汽车功能件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同行竞争白热化,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而在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产品领域,整个中国市场被一些国际巨头通过技术壁垒和技术转移控制着。均胜下一步怎么发展?“我们决策了一年多,最后决定把全球化和产业升级一起做了。”范金洪说,国际金融危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捡漏”的时机,他们瞄准了可以让均胜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的德国普瑞公司。
各退一步的强强联合
成立于1919年的德国普瑞是一家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在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行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上,以98项发明专利高居行业第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普瑞在全球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解决其资金和市场困境。
2011年6月,均胜集团与德国普瑞在德国柏林签订收购协议,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一起汽车电子国际收购案例。“并购完成后,均胜电子成为第一家海外资产大于国内资产的汽车电子产业上市公司,而德国普瑞的资产状况及行业地位无疑为我们以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王剑峰说。
收购是一回事,融合是另一回事。均胜如何在并购后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我们跟德国团队有着高度融合和共识,已经成为同一个团队。例如,普瑞原来用德语,收购后双方各退一步,用英语做工作语言。”均胜集团副总裁郭志明说。如今,均胜有20多人常年在德国,而普瑞也有4名10年以上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常驻宁波。两个团队的相互学习,让德国公司的强大创新能力和生产品质管控,与中国公司的强大资金优势和市场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
“并购后的最大变化是,我有了一个中国的老板。”作为宁波普瑞均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25年前就有了中文名字的德国人谢汉慈并不缺乏跟中国人共事的经验,他认为双方都互有了解,使得文化衔接非常方便。“对我来说,到中国最大的挑战是,中国老板有多少国际经验?而王总为美国公司工作多年,对处理多国文化非常有经验,这让我到中国定居变得很简单。”
事实上,不仅是王剑峰,均胜的很多高管都有在大型外企的从业经历,这也是双方得以顺利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过一小时就天亮了
对普瑞的收购让均胜从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提升。“我们实现了三大提升。”范金洪表示,“一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从电子功能件平台拉升到电子控制件平台,电子控制件是汽车零部件的核心区域,过去都是外资企业在控制,现在被我们突破了;二是实现了协同效应,普瑞的管理和技术促进了我们原有平台的提高,使公司的原有产品系走向海外,普瑞的产品系进入国内市场;三是财务效益提升,收购普瑞后,我们在盈利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可以进行海外融资,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盈利状况。”
并购两年来,均胜电子持续保持12%的复合增长率,远超同行业的平均增长率;北美市场销售额大幅增加,增长率超过25%;新获取产品项目数量超出年度计划,充分保障了未来几年业务的可持续增长;建立德国、中国产品研发中心,实现产品全球同步化设计……
对于国际经济形势,均胜有着乐观的判断,“坚持一下,再过一小时就天亮了。”范金洪说,“过去两年是现金为王,今年做企业如果不配置资源而选择持有现金,将成为最大遗憾。”
均胜下一步的发展布局展现了他们的市场雄心。“我们今年预算了6000万欧元的研发投入。”郭志明表示,“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领先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增长空间。其中,创新全自动生产线设备是均胜由单纯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向汽车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关键,标志着均胜向产业链上游的拓展。”
“预计到2015年我们将实现100亿元的销售收入。”王剑峰说,“届时我们在全球汽车电子产品领域将是不可忽视的一支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