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创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搞文化创意产业,敢想就会赢”。在北京经营文创产品的台商李瀚莹对此深信不疑。
走进李瀚莹位于北京前门大江胡同台湾文化商业街的店里,李瀚莹拿起一只碗盖和碗沿上分别烧制着天干十字与地支十二字的瓷碗向记者展示。原来,这些餐具、茶具的创意都来自台北故宫的一件“天干地支”笔筒藏品。李瀚莹介绍说:“万年甲子转心笔筒,寓意循环如意、辐辏连绵。故宫笔筒的原型,经过我们的创意加工成了颇具文化气息的餐具、茶具。”
店里还有宫廷娃娃存钱罐、富春山居图茶几垫、故宫系列书签。当然有人会疑惑:这些东西街旁小摊或许很快就能复制,如何保持特色并发展成为产业?
李瀚莹告诉记者,她的台北故宫系列文创产品有自己的两大法宝。“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和台北故宫签订了知识产权协议,共享著作权以及影像授权。”得益于当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拍摄完成的“数字影像数据库”,这些影像资料不仅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传播故宫文化,也成为了李瀚莹文创产品的创意来源。“店里的复制型文物产品都是基于这些影像和底片资料。”李瀚莹说。
仔细端详店里的文创产品就会发现李瀚莹的另一个法宝——每一件文创商品都有商标和品牌标识。“公司创立之初我们就注册了商标,品牌化策略我们已经走了20多年。”李瀚莹介绍说,品牌也要讲究受众和市场的针对性,数字影像产品主要在外国推广就创立了英文“culturalcafe”品牌,文创产品面向华人则用了“把故宫带回家”的品牌宣传。
采访中,记者得知李瀚莹的产品已经远销世界多国,还在台北、美国和大陆都开设了分公司。“北京公司会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心。”她表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发挥空间,两岸的文化产业合作越来越密切,大陆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只要努力就能打开市场。”
李瀚莹告诉记者,她在大陆得到很多的政策扶持和大陆同胞的帮助,她还有一个期盼就是希望文创商品早日纳入ECFA税收优惠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