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剥茧抽丝编织产业链条
——江苏南通市海安蚕桑业发展调研
本报记者 薛海燕 陈莹莹
海安县的蚕农正在为蚕具消毒。 顾华夏摄
一只海安茧可以抽丝1250米。(资料照片)

5月6日,江苏南通市海安县发出通知,从当日起至6月15日,县内部分生产砖瓦、玻璃、陶瓷及化学品的企业暂时停工,确保春蚕生产安全、防止蚕农遭受损失。

海安是“中国茧丝绸之乡”,桑园面积11.2万亩,全县农业收入的80%来自蚕桑。10万户蚕农,都以栽桑养蚕为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和财政收入的14.5%来自茧丝绸产业。

因为养蚕劳动强度大、难以机械化,所以在很多传统的丝绸基地,养蚕人越来越少,蚕桑业日渐式微。在海安县,当地人却保持了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因为突出的原料优势,海安的茧丝绸产业有了肥沃的土壤。去年,海安县下发蚕种38万张,产茧量1.6万吨,产值5.6亿元,由此带动的茧丝绸产业产值近70亿元。

科技支撑传统产业

蚕桑是个古老的行业,蚕农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很多传统的丝绸基地,都已出现原料瓶颈,但海安的蚕茧总量却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为什么海安人坚持栽桑种蚕?

首先,是因为挣钱。

在海安镇的新冯村,焦广海和老伴徐兴云养蚕20多年。现在,家里有5亩桑园,养了11张蚕。按照春茧43元每公斤和秋茧47元每公斤的收购价,年销售收入5.3万元,净利润4万元。在桑园套种蔬菜挣1000多元。假如桑园产出高,一张茧只需要0.5到0.7亩桑园的产量。这样算下来,相当于每亩桑园收入6000元,远高于国家对于高效农业每亩收入2000元的标准。

更关键的是,投放在蚕桑上的精力,至多只占用了一年当中4个月的时间。“忙时养蚕、闲时打工,是我们的常态。”新丰村村委会主任丁祥海说,全村927户人家,养蚕600多户,养蚕8000多张,蚕农们从中获得收入1500多万元。

年轻人出门打工、老人们在家养蚕,是新丰村和其他蚕桑专业村的状态。

省力,成为另一个重要原因。一项省劳力省投资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开始浮出水面。

一般来讲,一张蚕有2.5万头,养蚕初期2000条幼蚕总重不足1克,而到了结茧时,1条就有5克。养蚕最后一星期是用工量最大的时候,按照过去片叶喂蚕的方式,一个劳动力应付不了一张蚕。海安创造性地发明了“条桑喂蚕”方式,直接让幼蚕沿着桑枝往上爬、自行结茧,取代了原来一片片采摘桑叶的做法,劳动效率提高了4倍。不同于以往三四个小时要喂一次桑,海安推广的科学化饲养技术只需8小时喂一次,而且当地成功开发出三眠蚕,大大缩短了养蚕周期。自动加温补湿技术、连片栽植技术,都让传统的养蚕借助科技的力量降低了劳动强度。

“从最初的湖桑32号到现在的育7-11,桑树品种不断改善,蚕种也更新了好几次,最新的菁松皓月已经全面推广。”丁祥海说,这一蚕种产量稳定、品质好、适合生产高品质的丝绸。

科技,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保持了海安老百姓养蚕的积极性。这几年,海安本地的缫丝厂只能收到80%左右的原料,剩下的产量都被外地的丝绸基地和企业“抢”走了。

“有很多传统的丝绸基地,政府部门把精力花在了工业生产上,对桑园的重视仍然不够。”海安当地的龙头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呈平说,在海安县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海安的蚕农依然保持了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并因此让海安比苏杭等传统丝绸基地有了不可多得的原料优势。

“海安县每亩桑园的产茧量达到160公斤,江苏省平均亩桑产茧量90公斤,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0公斤。”海安县蚕茧技术推广站站长黄俊明说。

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海安的蚕桑业,是一个全民工程。从蚕种选育、栽桑养蚕、蚕茧收购、缫丝、生丝制成面料,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

“其实,海安原来是禽蛋之乡,比丝绸的产业基础更好。但是没有龙头企业、没有深加工,农民没法及时感知市场的变化,很难准确作出调整。”当地人说,蚕桑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了合力,千家万户的桑农共同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事实上,海安也曾面临蚕茧价格不稳定、蚕农养蚕积极性下降的问题。一批龙头企业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以鑫缘集团为例,建立了以集团公司为龙头、以乡镇和分公司为主线、以茧站和村为主体、以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以蚕农为基础的配套服务管理网络。

公司在当地的225个村建立了172个蚕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11.4万户蚕农签订了桑蚕鲜茧产销合同,行情好就按市场行情走,行情不好就按照保护价来收购。这既解决了蚕农的后顾之忧,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基地建设。

针对这172个专业合作社,鑫缘公司对于每吨干茧补贴360元,一年的补助超过200万元。针对所有的蚕茧,公司实行二次返利。去年,焦广海一家的春茧每公斤返利1元,而秋茧也在0.8元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鑫缘每挣1元钱,就有0.45元补贴给了老百姓。”储呈平说。

蚕农有了积极性,原料供应有了保障,公司得到发展,反过头来又用利润和最新的技术反哺蚕农。

海安的蚕桑业,是一个全民工程。从蚕种选育、栽桑养蚕、蚕茧收购、缫丝、生丝制成面料,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中,缫丝厂、面料厂需要的原料绝大多数都在县内购买,企业需要的生丝品种,也可以通过直接从源头改良蚕种以及指导农民进行技术革新得以实现。

从桑树的栽植、蚕的养殖,到后续的缫丝、丝制品的加工制作,横跨了种植、养殖、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蚕桑的根基打扎实了,整条产业链就有了依托。”黄俊明说。

一只蚕一生结一次茧,一般一只蚕茧抽丝600至700米,海安茧一只可以抽丝1250米。沿着这条长长的蚕丝,蚕种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丝绸、服装、真丝家纺等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初具规模。

龙头企业的方向

卖茧、卖丝、做丝绸、做丝绸制品,这是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海安起步晚,就在原料、技术、创意几方面同时下功夫

在这条茧丝绸产业链中,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直到2004年,海安的茧丝绸产业仍限于初级加工阶段,很难抵御市场风险。企业不往产业链条的高处走,海安只能是原材料产地。

“我们的前身海安县丝绸公司,主营业务就是蚕茧的收购和转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茧贩子。”储呈平说,因为业务单一,企业实力不强,市场风险很高。

卖茧、卖丝、做丝绸、做丝绸制品,这是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海安起步晚,就只能在原料、技术、创意几方面同时下功夫。

在鑫缘的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你会发现自己的想象力不够用:桑黄入药、蚕蛹制酒、蚕砂用来做枕头、桑枝可以做食用菌的培育体、废水中提取丝胶可以做成蚕丝美容面膜。

2011年,鑫缘研发选育出黄、绿、红三对天然彩色茧蚕品种,荣获当年的“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苏州大学和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丝胶回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了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科学技术一等奖。一来,丝胶回收率达99%,使得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二来,提取的丝胶作为护肤品的原料,可有效补充角层皮肤的天然保湿因子。

“这是用双宫茧做的蚕丝被,纤维长,所以被子蓬松。市场上有用下脚茧做的被子,纤维短,感觉自然差一些。”储呈平说,公司还拥有发明专利,让这种蚕丝被不仅无异味,而且可以回弹。原料创新加上技术创新,诞生了一床舒服的蚕丝被。

“丝绸,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储呈平身兼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他用丝绸寄托了自己的乡思:大幅墙面上的芦苇和绿头野鸭用了绚烂的黄色系,自然的乡村气息和浪漫情怀就这样交织在这幅丝绸制品中。这是他童年记忆中的海安景象。

一幅丝绸制成的红枫和林荫道,来自新疆旅游的灵感;丝绸技艺和现代数码科技的结合,有了但丁的《神曲》;不断创新的印染技术,让丝绸复原出层次分明、质感清新的古代名画。

茧丝绸产业链的高端,海安进得不算早,只能把步子加快、再加快。

示范区的力量

去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13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名单,海安县鑫缘茧丝绸工业园区成为全国惟一一个茧丝绸服装家纺产业品牌示范区

“品牌示范区的获批,对于提升产业层次、加速培育茧丝绸服装品牌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海安质监局办公室主任王磊说。茧丝绸产业由粗加工、低档次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海安才能由蚕茧生产大县走向茧丝绸产业强县。

鑫缘公司担纲制定了全国蚕丝被国家标准,规范了蚕丝被的加工和市场销售行为,对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蚕丝被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进行纠偏,消费者得了实惠,也树立了鑫缘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标杆形象。2012年,这项标准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做标准、做品牌,在海安土生土长的茧丝绸产业,因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创建,被注入了更大的雄心。

园区内的那芙尔服饰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丝绸服饰和丝绸家纺产品的企业;鑫来丝绸服装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制丝的骨干企业,也是全国缫丝工职业技能比赛基地。拥有茧丝绸深加工企业50多家的海安,成为全国惟一具有最完整桑蚕茧丝绸生产加工产业链的县。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陈忠立参与了整个示范区的创建过程。他说,与企业评选“中国名牌”不同,示范区对于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申报过程中,海安对全县茧丝绸服装家纺产业产品质量进行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茧丝绸服装家纺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打造名牌;实施标准化战略,驻园企业目前已发布生丝、生丝试验方法、天然彩色茧等5项国家标准;推介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动员园区内企业参与质量奖项的评选;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茧丝绸工业园内的所有企业全部设有首席质量官。

这片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园区,有12家示范企业,带动了全国29家服装企业为其配套,辐射22万户蚕农,还提供了3万个就业岗位。“我们有原料,再加上品质和技术,就能够支撑起一个个品牌。”陈忠立说。目前,园区有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苏省名牌3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