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对危机莫“因噎废食”
杜 芳

日前从农业部传来消息,禽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家禽产业发展开始趋于稳定。农业部已经组织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部门进一步部署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

在这次禽流感的冲击下,有些问题值得深思。这次禽流感不同于几年前的H5N1禽流感,其对动物表现出低致病性,虽然各地出现了人感染H7N9病毒的散发病例,但是截至5月16日,全国家禽养殖场中没有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甚至不能明确病毒源于禽类。如此看来,这次禽产业的损失似乎有点“冤”。

出现这种结果和我们这次应对危机的方式不无关联。首先,面对禽流感,全国各地采取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捕杀活禽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对于防止病毒扩散有显著效果,但是却直接阻断活禽交易和运输,影响家禽养殖,也给社会带来消费恐慌。

其次,消费者认识有误区,认为吃了鸡肉或者鸡蛋就会得禽流感,从而排斥禽类产品,宁可购买价格贵好几倍的其他动物蛋白。消费者的选择,除了造成禽产业的销售损失,更直接影响禽产业危机过后的再生产能力。

再次,信息传播不准确。养殖企业普遍表示,如果能及时澄清病毒对禽类的低致病性,合理预估消费禽类产品的风险,都会降低此次禽流感对禽产业的冲击。

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危机,各方要积极冷静应对,采取必要的合理措施,不要“因噎废食”。病毒来袭时,政府应针对疫情的风险等级,采取更加合理的防控措施,要在保障人的基本安全前提下,做到对产业冲击最小,保护产业的长远发展。只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病毒传播是可控的。比如,这次H7N9禽流感发生后,很多企业采取消毒、防疫等措施,管理到位,即使是生产一线直接与禽类接触的养殖人员,也没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面对问题不要以偏概全、消极应对。否则发现病猪不吃猪肉,发现禽流感不吃禽肉,一味地用“不吃”来应对每次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极大地浪费了社会生产资源。媒体应及时发布客观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有助于各方避免“因噎废食”式处理危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