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制造仍具较强竞争优势
马志刚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和个别劳动密集型企业外移,各种“中国制造丧失竞争力”说法再度引人关注。正确研判形势、谋定而后动,显得尤为重要。

不可否认,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潜在增长率跟以往相比有所下降,中国制造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低端劳动力工资高涨、人民币升值、重工业峰值临近等,让曾主要靠低成本取胜的制造业危机重重。前段时间公布的201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就凸显了制造业的窘境。榜单中共有272家制造业企业上榜,比2011年减少7家,这已是数量连续减少的第5个年头。但由此对中国制造优势进行全盘否定还为时过早,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仍存在较强竞争优势。

就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言,制造业回流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主要发生在高端产业的高端技术环节,中国制造和发达国家比较优势和结构互补关系还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逆转。中等技术劳动力的短板,使得这些国家接受制造业多数生产环节回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与发展中国家对比,尽管我国人工成本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等国,但包括市场规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在内的综合竞争优势仍十分明显。特别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产业链集群效应带来了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成本的下降,这一优势不仅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即使相当多发达国家短期内也难以形成。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制造业新的优势和动力正在加快积聚,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就是其中一个。我国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1982年为4.6年,到2009年已达到9.5年,预计到2020年可达11.2年,而2009年印度2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数量在全球数一数二,智力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同时还要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劳动要素禀赋优势在这些地区还将延续一个时期,承接、消化东部制造业转移的潜力很大。德勤公司全球制造业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早些时候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显示,由于供应商网络日趋完善、综合优势明显等因素,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将在5年内稳居榜首。

今年初,受全球制造业需求稍有好转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活力其实已经出现恢复迹象。在4月开幕的第113届广交会上,中国制造成了非洲、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的采购商关注的焦点,某制造业大省交易团在首日即与沙特、阿联酋取得成交额同比大增198%、65%的佳绩,释放出中国制造在新兴经济体中竞争优势仍然不小的信号。

变则通,通才久。强调中国制造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并不是要盲目乐观,尚存的某些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而是要我们认识到,中国制造有条件发展得更好,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有条件在升级中不断扩大。现在,我们更需考虑的是如何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把力气更多放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来,让经济发展的后劲更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