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社交网络成为救灾正能量通道
陈 静
赵乃育作(新华社发)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时,新浪微博网友“meaningless_批话多”正在芦山县,他于地震后20分钟发出的微博被转发达15720次。在4月20日地震当天,当电话与短信通信不畅时,灾区的人们已经用微信向外地亲友报平安。在此之后,灾情跟踪、理性救灾、为救援人员加油、为灾区祈福等种种信息都通过社交网络大网传播开去,面对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天灾,这张无形的大网展现出了巨大的能量。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在互联网上人们尚且用博客和论坛传递消息,即时通信软件QQ成为了重灾区视频传出的“第一通道”;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新浪微博用户尚且不到5000万人。当前,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用户分别突破5亿,腾讯微信用户也超过3亿,手机超过个人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从此次各大媒体的表现来看,社交网络已成为它们抢时效的一条重要发言通道。

不过,在关于芦山地震的微博和微信传播中,一些不实信息也通过媒体账号进行了传播和扩散。这就提醒相关媒体在传播相关信息时要擦亮眼睛,通过多种手段对信息进行核实,不能一味追求发布时间和转发量。

对社交网络运营平台来说,一方面,需要它们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为信息把关,并对已经扩散的不实信息进行批量删除,避免虚假信息在网上传播;另一方面,对于已认证过的可信账号发布的相关信息,则应大力推广,无论是救灾进展还是目前交通情况、志愿者需求等消息,确保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笔者认为,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后,政务账号应继续对灾情进行追踪,并向社会通报,形成政府与公众间通畅迅捷、良好互动的机制。随着灾后重建的进行,捐款捐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热点,各级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的相关账号,则应及时对募捐物资、资金的收到情况和捐助去向予以及时公布,而这也是广大网友最期待看到的信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