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旱还需有备无患
张 雪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日前发布消息称,截至4月10日,全国有9385万亩耕地受旱,有645万人、39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旱情较为严重。

到旱区转一圈,对水之珍贵的认识变成了一幅幅触动人心的图景:没有水分滋养的干渴大地,只蓄了一半水的小水库,排队等着挑水喝的乡亲……这是“旱”留给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但还好,旱区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全力抗旱,百姓的生活和生产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无力避免天灾,但在灾害频发的现实面前,做足准备,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首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懈怠。这些年,我国对水利没少投钱,没少建设。仅云南4年来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就有157座。旱区老百姓都说,如果没有已建的水利工程发挥作用,干旱造成的影响会更大。但我国水利建设的底子太薄,欠账太多。尽管迈开步子,大干4年,云南全省人均蓄水库容仍不到全国的二分之一,水利工程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64%。遇旱情来袭时,基础还不牢固,建设还需加力。

其次,抗旱不能光靠“开源”,还必须重视“节流”。在我国,缺水是事实,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也是事实。全国每年3600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灌溉取用水量中,未有效利用的水量相当于几条黄河。即使是在旱区,大水漫灌等方式依然被广泛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之余,还要建机制,将个人的利益与节水的行为密切挂钩。只有调动大家自觉节水的积极性,才能让节约用水从“意识”变为“行动”。

再者,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就抗旱而抗旱。比方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引水浇地,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不妨从自身水资源情况出发,将水资源的利用与调整种植结构结合,引导老百姓种植高产量、高产值但耗水少的作物。只有讲科学,才会事半功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