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红这么好的事儿
齐 平

198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巴菲特品尝了一种樱桃口味的可乐,由此喜欢上了可口可乐——不光是产品,还有股票。而可口可乐没有辜负巴菲特,除了继续为市场提供品质不打折的产品,更是每年回报投资者;不仅坚持每年现金分红,还每年上调股息,算算已是连续第51年了,真的让股东“喜”了半个多世纪。

消费类上市公司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投资者和消费者常常可以互相转化。也许因为喜欢产品投资了股票,也许因为投资股票喜欢上产品,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都是有赚无赔的。

中国几个消费类上市公司最近也玩起了一种让股东尝鲜的行为艺术。在“感谢广大股东对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便于股东更好了解公司业务和产品”、“关怀股东及其家人的健康”等神圣使命的驱使下,从包邮黑芝麻乳、龟苓膏之类的真情放送,到给股民“送套”的惊艳方案一一亮相,给平淡的股市增添了不少喜感。

因为正值年报披露高峰,这份好意差点儿被误解为“实物分红”。后来当然是经过充分沟通,股民们终于相信了真有此等好事儿,干脆掀起了一波向上市公司喊话的娱乐狂潮:要伞的、要锅的、要明星写真的、要联排别墅的……像巴菲特这样喜欢通过消费体验选股、还老喜欢捡便宜货的,要是置身中国股市,准得挑花了眼。

真要说到分红,对于中国股市,其实是个沉重的话题。

一般来说,投资上市公司的现金收益不外乎两块:一是股价上涨的资本利得,一是分红所得。牛市中,分红所得也许不如资本利得那么有吸引力,但至少提供了再投资的本钱;而在股价低迷时,稳定的投资收益就更成为资金的安全垫。

长期来看,基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现金分红是价值投资的基础。美国股市投资者在过去200年间取得了约8%的平均收益,约5%来自现金回报。因此,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有个只看股息率选择股票的“狗股理论”。

这两年,在监管层持续的引导和规范下,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积极性逐步提升,今年力度明显加大。目前披露2012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近80%公布了现金分红方案,1.40%的平均税前股息率也超过往年。部分蓝筹股股息率已经高于新兴市场和部分成熟市场。

分红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还制造出一些新问题。比如,高送转加少量派息,在按差别化税率征收股息所得税的情况下,让部分股东出现倒贴;比如,有的上市公司为帮助大股东套现,亏损近4亿元还大手笔分红,损害了公司长远发展;再比如,有的创业板公司刻意压缩分红资金,一旦满足门槛就有再融资方案紧随其后。

但不管怎样,分红都是件好事儿。对于一向重融资而轻回报的上市公司,可以倒逼其将更多精力用到公司发展上;对于一向重炒作而轻投资的股票市场,可以培养与长线资金契合的投资精神。

分红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价值投资的嫩芽理应得到各方呵护。用“分黑”之类的搞怪式回报博眼球,不仅难以得到预期中的美誉度,更可能令人联想到连续11年不分红的铁公鸡行为,最终弄巧成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