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即将涌来的老龄化洪峰,中国的养老产业匆忙起步,这其中最先热起来的似乎是养老居所产业投资。
如果说投资养老居所有什么风险的话,那就是不要将它视为一个房地产项目,这是最大的风险。
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长,必然带来对医疗卫生、托管托养、临终关怀等服务的需求,商业性养老居所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在家靠子女养老的隐性成本是很高的,比如护理,子女需要请假放弃工作,雇保姆又难有高质量的服务,成本也不低,而养老居所提供的是集中服务,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挺军说。
但目前看,社会上更多的是基本保障型的福利养老机构,与人们期望的养老居所相距甚远,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正在对社会资金招手。
“2020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这是民政部在“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给出的明确说法。
而据国家老龄办的最新研究,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在3万亿人民币以上。如果按当前1.59亿的老龄人口计算,其中6%到8%的人需要去机构养老的话,现有老龄人群需要900万到1200万张床位,然而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加在一起也只有173万张,缺口巨大。
但如何能将这些潜在的市场空间变成现实需要?这在目前似乎还是一种充满未知的探险。虽然有不少资金已经开始探路,但还没有一种能称得上成熟或成功的模式,所有的投资都还是一种尝试。
有一种说法是,从短期来看,养老居所会局限在一个非常高端的模式中,甚至有人将这种模式戏称为“五星级胜地”(five-star resort),其昂贵的费用只有富人或其父母才可能消受。
9月份即将在武汉开业的合众人寿保险公司养老社区营运负责人,合众人寿不动产投资事业部总经理王峥表示:“说起中国的养老市场,大家都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蛋糕,非常好的市场,非常多的需求,但我看来,现阶段这个市场还很小。”
他认为,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的观念仍有地位,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的养老居所都是政府投资的,低标准的福利机构,这种模式已经深深印入社会意识,一说养老,大多数都会联想到养老院,由此产生的是对“养老居所”的不认同。因此,只有当新型养老居所真正经营起来后,这种社会观念被逐步扭转,这个市场才会有更大的投资空间。
不过刘挺军却不这样看,他说:“市场上一直有9064、9073的说法,即90%居家,6%或7%社区养老,4%或3%到商业化的养老机构。这是一个误解,是统计学上的错误。以60岁的人群来算,这个结论是对的,但如果你看70岁以上的人群时,这个比例就会发生变化。养老社区不是你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是你什么时候进的问题,总有一天你会需要。80岁以上的人群,光一个记忆障碍就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岁数越往上,养老居所越将成为一个必需品。”
◎急先锋:房地产企业和保险公司
想进入养老居所市场的资金不少,从专业养老机构、地产商、保险公司到PE及康复与护理机构等都跃跃欲试,但最舍得投入的要算地产商和保险机构,他们称得上是这个市场的先行者。不过在房地产商口中,这被称作养老地产投资,但保险机构却特别忌讳“养老地产”的说法,而称为养老社区,叫法的背后是两者之间盈利模式的区别。
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5%的品牌房企进入或宣布进入养老地产行业,这当中包括万科、保利、绿地、龙湖、复地等龙头房企。
去年,万科集团在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将计划在杭州、武汉、无锡等地推出养老房地产项目,北京万科幸福汇也将推出146套养老地产房源作为试点,预计2013年下半年完工。而不久前,复星集团宣称拟和美国一家养老地产商合作推出养老公寓,北京旅游业巨头九华集团也宣布推出国内首家“养老型酒店”。
保利地产在养老地产上的投入力度更是不可小视。2011年8月,保利地产就联合北京安平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00万元,合作成立了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保利地产还表示,养老地产将成为其今后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保利地产已经相继在上海、长沙进行投资试点。
相比房地产资金,保险资金并不落后。从2009年开始,多家保险公司即开始启动养老社区投资市场调研,并各自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部门或投资公司负责养老社区开发。泰康人寿是由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合众人寿保险成立了单独的产业部门,即不动产事业部来全权负责这个市场的运作。此外如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太平人寿、新华人寿等也都已试水养老社区投资。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其手笔也相当可观。以合众人寿来说,湖北武汉蔡甸区的“合众健康社区”项目一期占地约800亩,总投资约25亿元,未来还将逐步扩大规模,除武汉蔡甸区的“合众健康社区”项目外,合众人寿还在南宁邕宁、沈阳棋盘山投资了“合众健康社区”项目。
对于泰康人寿整体投资情况,刘挺军虽然三缄其口,但他表示,泰康人寿的养老社区目标是候鸟式养老,泰康人寿可能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都会建立“据点”。
就目前进入养老居所的两路资金看,其理念和盈利模式明显不同。对于房地产资金的进入,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需要。“养老地产正是房地产行业重塑自身价值的代表性尝试。未来五年,养老产业会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现在推动正合适。”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如是说。
与房地产开发商不同,保险公司采取了一种地产与养老保险产品对接的方式,通过开发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产品与未来的养老社区服务对接。比如,合众人寿正在为武汉的养老社区设计一种对接的分红养老产品。“我们不是养老院,而是建立一种让老人能重新找到活跃社会生活的地方,养老社区投资与保险业务要相结合。比如一个30岁的人投保了这个保险,到65岁就可以去养老社区居住,他以后的房租可以用保险权益覆盖,相当于投资了一个进门权和保险保障,但到时入住养老社区还需按当时的物价交管理费。”王峥告诉记者。
与合众人寿不同,泰康人寿则先于养老社区建成之前推出了挂钩保险产品——“幸福有约”,产品的最低门槛为200万元,客户可采用分期付款或一次性付足的方式交付保险金,以此获得入住泰康之家养老社区的资格。为何最低门槛是200万元,刘挺军解释,这类似一个投资组合,收益都是客户的,用以支付退休后的服务,若不入住社区,客户取走所有的保险权益。
“我们的商业模式是,用一张保单真正将高端的养老、医疗和长期理财相结合,重心是为客户提供退休规划、医疗和养老服务,所以,保险的商业模式和单纯的养老地产不是一回事,我们没有准备从地产上去挣钱。如果单靠三种服务中的一项去盈利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将这三项组合在一起,并真正提供大家期望的养老生活方式,锁定的是长线客户,相对来说盈利的空间会大得多。”刘挺军这样解说泰康养老社区盈利模式。
◎谁的黑洞,谁的乐园
作为一个处于起步期的市场,养老居所投资尚处于拓荒阶段。
单纯从投资角度看,对于投资者而言,养老居所投资的规模和回收期都是种挑战。“这种市场,是不适合短期资金进入的,不要说养老社区,就是一个酒店也要养7到8年才能赢利。保险资金是一种长线资金,追求的是长期资产负债匹配和长期稳定收益,不是短期暴利,加之保险公司有比较优质的客户资源,这是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居所最大的优势。”刘挺军说。
从外部看,我国对养老产业政策法规目前还没有完备的配套。“政策上有许多需要明确的问题,比如,养老社区是我们持有,但日常管理请的是一家美国公司,但这个公司如何注册,现在还找不到说法。再比如,养老社区是用来居住的,但社区的水电费要求我们按商业用费交纳,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更麻烦的是,按规划,我需要在社区建学校、幼儿园、车库,我是养老社区,建这些干什么?70岁以上的老人法律都规定不能开车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太多了。”王峥显得有点无奈。
“中国的养老地产现在还在探索中,无论是在金融政策还是土地政策方面,政策不明是最大的障碍,养老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政府政策配套支持。”上海清和源房地产副总裁杨璇静表示。
“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但不是说完全从零开始的。在新型社区方面已经有很多先行者,他们大多都生存了下来,而且一天比一天好,在这一行能做下来的全在于坚持。”刘挺军认为,如果说投资养老居所有什么风险的话,就是不要将它视为一个房地产项目,这是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