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写 ②
托起明天的“太阳”
本报记者 杜 铭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2012年度物理实验成功,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本报记者当即赶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一探究竟。

“‘人造太阳’——我们想不出来这么好的名字,感谢新闻工作者发明了这么生动形象的说法,让老百姓一下子就明白了我们在干什么。”一大早记者赶到实验室,竟和所长李建刚研究员不期而遇。“人造太阳”的原理就是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无限的清洁能源。我国自主研制的“东方超环”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验证其科学可行性的重要实验装置。

站在外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仪器和管道、闪闪发出银光的“东方超环”面前,李所长幽默地给我们打了个比方:“看上去‘东方超环’像一台巨大的工业锅炉;实际上,它的工作原理和家用的‘微波炉’一样,只不过功率高达16兆瓦,是家用微波炉的数万倍。能将等离子体加热到2000万摄氏度的高温。”

100万安培、1000秒、1亿摄氏度——是“东方超环”的三大目标。本次实验,我国科学家针对未来ITER400秒高参数运行的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了全面的实验研究,获得超过400秒的两千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

“这个实验的意义,是验证了‘东方超环’实现三大科学目标指日可待。大概还要两三年时间,比我们原来预想要快得多。”李所长爽朗的笑声中充满了自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