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经济进入较低增速后,应抓住转型升级这一重大契机,不断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时,还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把握好转型升级“关键一跃”
齐东向

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研制极低能耗电子器件提供了重大理论突破。这是一项被称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也使中国占据了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令人振奋。

联想到前不久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一个报告。该报告指出,无线充电汽车、3D打印、高效海水淡化、自动修复材料、纳米药物、第四代核反应堆等10项高新技术将在2013年取得决定性进展,这势必推动能源、医药、环保、制造业等领域取得不可低估的进步。全球范围内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科技浪潮,以及新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加速应用,使得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从“初露端倪”到“轮廓清晰”,从“孕育兴起”而“其势渐成”,其中蕴含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将对国家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各国都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中国,应当如何把握这一重大契机、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一跃”,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问题。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恰恰提供了契机。它的两大特点已经日益显现,一是绿色发展,着重解决资源能源枯竭和生态问题,这与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谋而合;二是数字制造,着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也与我们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方向不谋而合。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方式,将加速削弱我国制造业低成本、高消耗的传统比较优势,而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设计、软件、品牌等又恰恰是我们的“短板”;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当地化、分散化的组织形式,部分外企将制造业回迁本国,对我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将突破技术层面延伸到制度和管理层面,对我们相对薄弱的制度创新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变革要求和现实挑战。

我们必须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走自主创新道路,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跃”。

中央多次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很多制约。例如传统发展模式存在巨大惯性,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加工制造,高技术产业比重低、核心技术缺乏;合理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粗放式发展付出的代价过低,缺乏激励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风险投资等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体系还不发达,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久未解决;支持创新的市场环境不配套、创新文化欠缺,等等。领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团队的薛其坤院士表示,因受目前科研条件等因素制约,这一成果要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这也表明,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顺畅转化这个根本问题,要走的道路还很长。

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研究,逐步建立完善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的科技生态系统工程。利用全社会的创造力量和创新智慧,才能取得无法单独实现的进步。这既要大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又要加快科研设施和信息共享机制;既要强化企业主导研发创新,又要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既要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又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总之,多补一块“短板”,就能为未来多赢得一分发展的动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