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4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向大洋辟坦途
——济南军区某部炸礁队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 忱
从我军某新型舰艇基地到首座航母军港,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到秦山核电站,济南军区某部炸礁队累计钻礁进尺约33.4万米,相当于钻透37座珠穆朗玛峰;使用炸药1万余吨、雷管47万枚,炸礁251万立方米。
图为炸礁队实施水下爆破。
刘方泉摄
炸礁队员们每天都要在空间狭小的炸礁平台上作业。
刘方泉摄

本报记者 张 忱 通讯员 李东星

这是一支被称为海上“清道夫”的特殊部队——济南军区某部炸礁队,他们在大海中劈山炸礁,为一条条航道扫清障碍,让一艘艘舰船驶向大洋。建队29年来,征服了无数激流暗涌,攻克了诸多行业难题。近5年来,他们填补了3项国内空白,创造了9项行业第一,获得了8项军队科技进步奖。4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山东青岛海边的一处临时营地,探访炸礁队员们的传奇故事。

“现代愚公” 打造航母基地

初春的海风仍然凛冽,握住炸礁队员们伸出来的手,全都冰凉冰凉的。可他们却说,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了。

炸礁队装备有4个炸礁平台船,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海钻203平台船。平台长20米、宽12米,面积仅有三分之二个篮球场那么大,靠4条30多米高的桩腿“立”在海中。4座无遮无拦的钢铁“孤岛”,就是炸礁队员们常年工作战斗的地方。炸礁队副队长邹维兴告诉记者,在平台上,“夏天像烤炉,冬天像冰箱”。三伏天平台甲板温度高达60摄氏度,官兵们还必须穿着厚底鞋和防晒长袖作训服工作,很多人都会患上严重的湿疹。冬天最冷的时候,海水溅到身上马上就结成了冰。每天10余个小时作业结束后,每个队员敲下的“冰盔甲”能装满一个脸盆。有的队员手被冻伤了,肿得像馒头,摘手套都需要别人帮忙,吃饭时连筷子也拿不住。

炸礁队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饿不怕,冻不怕,就怕台风脾气大。”钻机班班长聂少雄告诉记者,炸礁平台船本身没有动力,吨位又小,抗击恶劣天气的能力很弱。遇上台风等恶劣天气,若不能及时撤退或者遇上台风突然转向,就会面临与平台共存亡的生死考验。而在台风中“死里逃生”的故事,讲起来一个比一个惊险。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里,加班加点连续作业是炸礁队员们的家常便饭。遇上赶工期,官兵们月亮没落就起床,满天繁星才收工,每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官兵们炸掉了海底一个个怪石险坡,为三峡水利枢纽、秦山核电站、舰艇洞库、航母基地等众多重点工程扫清了障碍。

2008年底,炸礁队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航空母舰基地建设工程开路先锋。他们奉命迅速开辟通道,建设一个出运码头,为后续工程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军令如山,为在限期内完成任务,他们大胆采用了当时很少在近岸水下使用的预裂爆破技术,而此次预裂爆破距离长达140米,爆破孔数多,难度极大。炸礁队官兵们迎难而上,精心研究爆破方案,最终决定借助高精度雷管的准确延时,让炮孔由起爆点按顺序依次起爆,达到降低爆破有害效应的目的。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起爆!”一串惊天动地的轰鸣,140米长的码头直立岩面像斧劈刀切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水下预裂爆破一次成功!”后来,该技术被中国工程爆破协会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紧接着,炸礁队又受命限期炸除3座平均海拔150米、总量达2700万立方米的山头。为搬掉这“三座大山”,官兵们披星戴月鏖战900多个日夜,累计使用雷管25万枚、炸药6000吨,一期工程提前16个月完成,被誉为“现代愚公”。

百项发明 “炸出”爆破传奇

至今,炸礁队使用的还是30年前进口的作业平台船,它们在性能上与现在国内最先进的炸礁装备存在很大差距。可就是凭借这“几支老套筒”,炸礁队依然创下了9项行业第一。炸礁队队长王强告诉记者,除了拼劲和勇敢,炸礁队靠的就是创新。

老式炸礁平台,排碴口都位于10多米高的钻机套管顶部。每次作业时,高压水柱冲出的泥浆和石碴都如同“泥石雨”一般从套管顶部喷出,落在钻机手的身上。因此,无论酷暑严寒,钻机手都必须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那是战士王文江的突发奇想:如果在钻机套管底部打几个孔,从天而降的“泥石雨”会不会改道呢?在领导和专家论证同意后,王文江开始动手尝试。结果,“泥石雨”真的改道从钻机手脚下流入大海,钻机手从此可以轻装上阵了。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简便易行的好办法,很快被国内外同行争相效仿。

2010年,上级给炸礁队配发了新型乳化炸药,然而,库存的大量起爆针却与这种新型炸药不匹配。官兵们尝试了多种替代品,效果都不理想。一次,聂少雄带孩子到医院打针,看到护士手里的注射器,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注射针头能不能改装成起爆针?他找来一批废弃针头,进行改装。很快,“最新型”起爆针出炉了。经过多次试验,效果非常好!废弃针头引爆新型炸药,成了官兵技术革新的经典故事。采访中记者发现,不断摸索尝试,寻找提升装备效率方法已成为每名官兵的工作常态,这些年,记录在案的小发明就有上百项。

王强说,14年前,炸礁队承担秦山核电站三期取水口炸礁工程。爆破作业区距核电站的“核岛”只有20米,距电站泵房仅47厘米,为了保障设施安全,爆破震速必须小于2厘米/秒。稍有差池,就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如此高难度的爆破工程,当时国内没有先例。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时任队长的张冬生到中国科学院和长江科学院,请著名爆破专家到现场指导,弄清了20多种雷管在水下引爆的技术指标。经过反复比较,炸礁队选择了多段微差爆破技术。关键的一天来临了。“轰!轰!”一阵天崩地裂的爆炸之后,海面上绽放出一朵硕大的水莲花,放置在“核岛”和吸水泵房的4台高精度测震仪记录下了当时的震速:1厘米/秒!电站泵房毫发未损!在场的中外专家由衷地感慨:这真是一个奇迹!

新闻链接

走向深蓝,实现海洋强国梦,先要打通水下航道,济南军区某部炸礁队多次在实施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中功不可没。几十年来,该炸礁队转战大江南北,足迹遍及全国9省42市县25个港口码头,不断挑战作业禁区,先后圆满完成舰艇洞库、航母基地、长江三峡、秦山核电站、上海洋山港等重点炸礁任务,为57个军地重点建设工程扫清了水下障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