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1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专家认为,我国M2的规模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仅以我国M2绝对量多、货币占GDP比值偏高来推断通胀水平并不准确,未来还要大力推进经济转型,优化融资模式,使货币供应量保持温和增长
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存量达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
高企缘于多方面因素
“M2快速增长,一是因为实体经济有这个需求,二是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需要吸纳更多的货币,社会资产货币化进程日益深化也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进程中,无论是各级地方政府,还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始终存在较大的融资需求。融资需求的增加为银行贷款投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需要更大幅度的信贷资源投入。
“外汇占款增加带来银行存款增加,导致银行存贷比下降,从而增加了银行投放信贷的能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03年我国外汇占款仅3.48万亿元,2012年则达25.85万亿元,资本流入大幅增加导致货币投放经由外汇占款方式投放的数量明显增加,也对银行存款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较高的储蓄率为银行信贷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长期以来,储蓄和投资结构严重失衡,大幅提升了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而高储蓄率又为银行贷款投放提供了支持。
国际经验表明,间接融资比重较大的国家,M2往往也会偏高。虽然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直接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但融资体制还是由银行主导,2012年信贷占社会融资的比重仍为52%。同时,存量融资中银行信贷依然为主,2012年底信贷在融资存量中占比达到85%。可见,融资渠道单一是造成贷款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M2迅速扩大过程中,银行的经营行为也不能忽视。”连平表示,我国的银行一直有强烈的做大做强情结,加上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商业银行投放能力持续加码,推动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
断言货币超发无根据
M2突破100万亿元大关,M2与GDP之比接近190%,这是否意味着货币严重超发,进而导致物价上涨?
“由于各国的统计口径不同,单纯的比较M2余额很不科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即使中国目前的发钞量比较大,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简单地作出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的判断。
光大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认为,一国M2与GDP之比上升,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有关系。在我国,M2与GDP之比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银行储蓄率高。
截至2011年,M2与GDP之比的全球平均水平为126%,我国并不算最高。日本达到238.8%,迄今仍在力求走出通缩。俄罗斯的物价指数已经超过10%,但该比重却仅为43.9%。这说明,仅以货币占GDP比值偏高来推断通胀水平,并不科学。
评判一国货币是否超发、货币增长是否适当,应主要看是否导致物价的过快上涨,是否维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近年来,我国总体实现了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这表明,我国M2的规模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于“货币超发”这一说法,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过去我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所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今年春节以来,央行持续开展正回购操作,已经累计回收超过1万亿元流动性。但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流动性是一种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还是加快经济转型,改变不合理的融资模式,从而逐步为货币规模“瘦身减负”。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降低货币存量就要优化融资模式,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扩大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模。
连平认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有必要警惕地方政府高涨的投资热情带来的总需求迅速扩张的压力,因为这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融资需求。
在汇率政策方面,我国应进一步增加汇率改革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汇率弹性,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轻外汇占款增长对M2总量带来的压力。
对于银行业机构来说,应当努力推进战略转型,改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的经营现状,全方位拓展各项业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以国家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和“三农”等领域作为投放的重点,进一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