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产业集聚区 发展难题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创新驱动,实现节约集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与基础性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在这种形势下,应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我国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将经济重心由出口转向内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特别是中部地区,应着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优化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

当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势头良好,其主导产业日渐明晰,产业基础日益雄厚,配套功能趋于完善,综合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各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效益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与问题客观存在,制约着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尽管有的产业集聚区已建立自己的融资公司,但前期建设投入数额往往比较巨大,负债运行,势力单薄,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融资实力不强。二是我国正步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彰显。土地资源少、土地供应难、项目落地难日益成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随着大批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大量增加劳动力供给趋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显得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成本高。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加之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明显,人才流动性增强,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四是产业集聚区的许多企业技术创新孵化模式比较单一,创新驱动和创新发展能力有限,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成果不多,技术创新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扬弃传统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就能够更好地解决资源要素制约难题,提升集聚区节约集约发展和要素保障水平,为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要加快资金融通平台建设,强化资金保障。首先应尽快理顺体制,增强融资实力。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辖区村居管理体制,壮大经营性资产规模,为投融资工作提供条件。整合产业集聚区土地、房屋、道路、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完成优质资产注入。其次,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成效。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签订授信协议,扩大融资规模。可考虑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吸收民间资本,引导、带动、促进民间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再次,加强业务锤炼,提升融资运作水平。采取市场化选聘、专业培训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训和业务指导,建设熟悉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要加快人力资源平台建设,满足人才需求。首先,建设信息平台,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依托集聚区网络系统,创建“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信息网”,适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广大求职者和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集聚区内企业招工难等问题,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定期组织辖区企业联合开展人才招聘活动,为企业招工和劳动力求职搭建桥梁;其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解决企业用工需求。面向产业集聚区,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补贴,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返乡农民工专项技能再培训;再次,强化“校企”合作,推动培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加大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力度,减免实习实训基地、工厂的税费,支持大专院校与集聚区内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适度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安排大学生顶岗实习,实现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最后,引进高层次人才,解决高新技术力量不足问题。与人事、科技、商务等部门通力合作,制定优惠政策,发布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安置、留住、用好机制,为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三要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创新平台。依托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科技研发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公共创新平台;其次,政府引导,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加强政府引导,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企业研发平台的构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再次,加快转化,建设产业孵化平台。按照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要求,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园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水平。 (执笔:刘 晖 翟伟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