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冬以来,四川省先后有21个市州116个县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
四川:调整思路 科学抗旱
本报记者 张 雪

左图 攀枝花市平地镇平地村村民宋保兰家将玉米改种葡萄,目前长势良好,新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管道即将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 张 雪摄

下图 应对旱情,需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改造后,种一亩芒果需水量将从400立方米减少到80立方米。

本报记者 张 雪摄

事实证明,在旱情面前,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应对干旱的基础性工作。因地制宜,分析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才是科学抗旱。

旱!太阳炙烤着大地,四川省攀枝花市红格镇金河村村民刘顺敏家的地里,看不到一丝水的痕迹。缺少水的滋养,红薯苗已经干得发蔫。刘顺敏说,这里已经近200天没有有效降水。对旱情的发展,刘顺敏有些担心,但连续4年的干旱,又让她多了几分“习以为常”。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去冬以来,四川省先后有21个市州116个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目前,全省作物受旱284万亩、重旱54万亩、干枯42万亩,有39万人、41万头牲畜因旱临时饮水困难。其中,攀枝花市是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攀枝花市发展农业,有先天的日照、土壤优势,却饱受干旱之苦。攀枝花市水务局局长马泽林分析旱情成因,从天气条件看,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底,全市已经连续超过170天没有有效降雨,强烈的日照,又让这里的平均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从工程条件看,骨干工程不足,不能最大限度拦蓄汛期降水,遇到干旱年份更是蓄水不足,很难发挥有效的水资源调节功能。虽然坐拥金沙江等丰富的过境水,但人高水低,建工程提水的成本太高。“资源性缺水”加“工程性缺水”的双重作用,让干旱连续考验着这片土地。

直面旱情,“未雨绸缪,才不会手忙脚乱。”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杰说,去年汛期还没结束,他们已经对去冬今春的旱情作出研判,提前准备。当旱情真的来袭,紧急送水、抗旱浇地等工作有条不紊。

应急手段可解燃眉之急。然而,持续的旱情影响下,如何从容应对,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则需要从长计议。

“首先,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这是应对干旱的基础性工作。”李仁杰说。这几年,攀枝花市一直在稳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2012年,大竹河水库枢纽主体工程完工,现在已经开始发挥效益。“水库今年的蓄水情况并不理想,但依然可以解决下游近万亩灌面干旱缺水的问题。”大竹河水库建设管理局常务副局长王滨介绍。

大中型水库是大面积灌溉耕地的有力保障,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等“五小”水利工程则是山丘区最受用的工程。“一口小水窖可以蓄30立方米水,雨季的时候把雨水储存起来,到最干旱的时候,这些水就是农作物的‘活命水’。”金河村五社社长刘佑国说。2011年到2012年,攀枝花市共新建整治“五小”水利工程1579处。

事实证明,在旱情面前,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攀枝花还没有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五小’等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也并没有到位。”李仁杰说,要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欠账依然很多,需要长期的投入。

旱情来袭,如果只是简单地引水浇地,并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减少旱情对农业的影响,需要调整抗旱思路。在金河村,很多地方受旱情影响,已不具备种植水稻的条件,玉米、红薯减产的风险也很高。“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我们改种芒果,一来比种水稻等省水,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二来经济效益高,一亩地产值能有1万元。”刘佑国说。

“因地制宜,分析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科学抗旱。”李仁杰说,这是他们总结出的经验。小春作物受旱情影响大,他们就引导老百姓适当扩大大春作物面积;水稻等对水的要求高,他们就引导老百姓改种芒果等经济作物。由于当地光照、土壤条件较好,蔬菜水果品质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老百姓反而增收明显。

在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村党支部书记李德介绍,村里将实施0.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其中管灌0.35万亩,微灌0.4万亩。“种一亩芒果,大水漫灌的话需要400立方米的水,改造完成后,只需要80立方米的水就够了。省水,也降低成本。”

“不论是应对眼下的旱情,还是水资源紧张的长期趋势,从根本上说,都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李仁杰表示,除了推进工程措施,还需要创新对水资源的有偿使用等机制,目的是激发老百姓自觉节水的意识。

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有水利工程保驾护航,有科学的抗旱理念,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手段和机制,应对“不期而至”的旱情,自然会多几分从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