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公司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粮并入中粮:
水到渠成建粮企航母
本报记者 李予阳 实习生 何 旭

3月28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重组整合大会在北京召开。此前,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在3月12日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华粮物流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两家企业合并出于何种原因,未来前景如何?3月28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华粮物流集团总经理迟京涛等首次就重组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二者是优势互补

成立于2006年的华粮物流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与中粮、中储粮并称“三大粮商”。华粮成立之初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其主要业务包括粮食运输、粮食储存、粮食贸易、粮食加工等。

近年来,华粮业绩不佳,经营困难。早在2009年,外界就传出其即将被整合的消息。中粮和中储粮都是有实力的整合者。中储粮主要业务是政策性粮食收购与保管,但其一直有意进军产业下游。而中粮是我国粮油领域的领军企业,2011年主要粮食品种贸易规模达1800万吨、加工规模超过3000万吨,但在粮食收储和物流方面存在不足,在粮食贸易及打造全产业链的运输、存储方面构建成本较高。而华粮物流集团的加入,恰好可以补齐短板。

资料显示,华粮的仓储、物流资源优越,拥有746.8万吨粮食仓容、6个粮食中转专用港口,以及3400多辆散粮专用车皮、4艘粮食运输船舶,每小时中转发放能力达25300吨,并且拥有世界最大的粮食专用码头—北良港。当初,设立华粮的初衷是国家“北粮南运”战略部署需要,因而其享有极为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

中粮此次重组华粮,对于其全产业链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近年来,中粮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储粮兼并华粮,二者业务有重合,对其自身业务互补的效应并不高。而中粮与其互补性更强,联系更为紧密,且中粮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兼具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经验,重组后可以成为与跨国粮企相抗衡的中国涉农企业航母,更好地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

“今天重组的重要性会在日后体现出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重组将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粮食贸易格局,形成能与外资企业抗衡的强大竞争力,在粮食行业真正形成一个从国际到国内,在收储、物流、加工、销售等方面相对完善的大粮商,成为国家在宏观调控中管得住、用得上、调得动的力量。华粮集团总经理迟京涛也表示,重组是为了打造一个国际化大粮商。国家在维护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方面,除了政策之手还增加了一只市场之手。

整合还有待观察

2012年4月10日,华粮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移交国资委管理。随后,国资委于同年7月对华粮管理层进行调整,原中粮集团副总裁迟京涛出任华粮集团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原中粮集团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安桥、副总经理许峰出任华粮集团副总经理。如今,华粮花落中粮是水到渠成。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不缺粮食企业,缺的是有实力的大企业。中粮是国内最大的粮食企业,但与全球粮食巨头相比,差距仍不小。被寄予厚望的中粮能否在重组后肩负起与跨国粮商抗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还要看其能否顺利整合业务,发挥协同效应。事实上,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五谷道场、蒙牛等子公司被中粮收编后,协同效应的发挥也不尽如人意。

华粮集团此次在带着丰厚“嫁妆”——粮食储运能力的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资料显示,因经营不善,华粮自成立起便连年亏损。截至2011年三季度,华粮集团总负债为184.4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7.56%。与债务相比,更为棘手的是华粮仍是一家老国企,在体制机制上与中粮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此次合并对中粮全产业链市场战略来说似乎是如虎添翼,但如何有效、合理利用华粮的储运资源,同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国资委对其资产优化的目标,这对于中粮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重组后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人的问题,即团队的整合;另一个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即两家企业如何有效整合。打造全产业链并非一定要买企业,也可以买服务。宁高宁打了一个比方,是买车好还是打车好,主要看效率。重组后能否真正发挥协同效应、提高效率,是检验重组的试金石。“而且融合需要时间。”宁高宁对记者说,“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