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公司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完成5.41亿美元债券本金偿付计划,徘徊在破产边缘——
尚德该如何拯救
于 南

在偿还“可转债”的最后期限到来之时,曾经的中国光伏“名片”——尚德电力终究还是以公告中一句“没有完成将于今日(3月15日)到期5.41亿美元债券本金的偿付计划”,委婉地“承认”了自身正徘徊在破产边缘的残酷现实。

一旦债权人就尚德电力“可转债”偿付违约一事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便有权对公司一切资产采取冻结措施。而如此一来,破产则将成为尚德电力无法逃脱的宿命。

眼下,尚德电力唯一能做的是尽快出台一套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以图挽回债权人对公司的信心。在业界看来,这套债务重组方案或许只有引入国资才能真正起到扣人心弦的作用。

尽管国资介入可能成为尚德化解“可转债”危机的一条捷径,但从全局角度出发,管理层却不得不权衡,以纳税人的真金白银为代价施救尚德,能否对行业发展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多重原因引发尚德危机

应该说,几年来尚德的沉浮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国太阳能产业所走的“弯路”。

自2001年9月成立起,尚德电力仅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便于2005年12月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光伏中概股的一面旗帜。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发展速度,不仅展示了尚德电力自身的实力,也印证了中国太阳能行业的繁荣。

但是,2010年形势发生了转变。受欧洲各国相继下调太阳能补贴标准,市场需求随之下滑的负面影响,尚德组件销售过分依赖欧洲市场的弱点随之凸显,尚德也陷入了经营困境。

2012年,伴随欧美相继对华光伏产品采取“双反”调查等贸易壁垒政策,尚德电力又意外地发现自己身陷一起涉及5.6亿欧元的“反担保欺诈案”。最终,这直接导致了公司无力偿还将于2013年3月15日到期的5.41亿美元债务,尚德“可转债”危机就此爆发。

对于尚德和中国太阳能产业经历的这一切,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太阳能中心主任陈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陈颉看来,“包括尚德在内的太阳能产业,走到今天,与行业内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都脱不开关系”。有别于一些金融界人士的观点,陈颉认为,尚德最终濒临破产,问题不仅仅出在资金和市场上。

“由于前端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在海外,单晶硅、多晶硅实际上已被市场所淘汰。”陈颉向记者表示,“而这一领域恰恰是尚德曾以量(产能)取胜的法宝,也是其技术优势所在。”

“这些年来,尚德和其创始人施正荣一直在创新技术,他们潜心于单晶硅、多晶硅电池转换率的提升,也曾关注并投入过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研发。但显然,这些投入不足以维系其原有的技术领先地位,而碲化镉也因存在环保问题,最终未能获得市场认可。”陈颉总结道,“归根结底,5年前的尚德挣钱太容易,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其创新能力的衰退。”

光伏产业前景依然光明

“对于光伏产业,我们仍应坚信它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和陈颉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观点。

陈颉认为,“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太阳能产业发展都还处在政策导向阶段,没有政府补贴,尚不具备充分的市场竞争力。但只要技术创新保持不断,预计4年后这一局面将得以转变。”

事实上,在欧美市场大门紧闭的背景下,管理层正试图以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推动光伏并网、实施“金太阳”工程等政策手段,启动国内光伏市场,释放产能,从而解救中国光伏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扩大产能酿下的恶果应该由管理层承担,毕竟救光伏并不等同于救尚德。

“出于地方经济和保护产业链的考虑,地方政府不希望看到尚德电力破产。但实事求是地讲,面对一个即将被淘汰的技术(单晶硅、多晶硅),和一个很难给予投资者信心的企业,地方政府的再投入显然并不明智。”陈颉向记者表示。

对于近年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太阳能产业扶持政策,曾在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纳米器件研究室担任主任之职的陈颉评价说,其力度较欧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政策执行和技术创新上。目前,国际上尚无一项重大太阳能技术创新源于我国,这表明,我国在太阳能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仍然不足。”陈颉说道。

石定环表示,“从感情上讲,我不希望看到尚德破产,它曾为中国太阳能行业做出过很多贡献。”对此,陈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补充道,“即便如此,若从行业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救尚德并不是明智之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