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3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摆脱GDP偏好刻不容缓
李己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代表委员们普遍反映这个目标切合实际,定得适宜。李稻葵委员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厉有为委员说,7%至8%的经济增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常态。林毅夫委员认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上的后发优势,我国就有望实现一倍或两倍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的发展,也即8%左右。

我国中西部地区有着后发优势和相对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是补“欠账”。一些来自西部的代表委员认为,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改善民生,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考虑到从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是否会对资源、环境产生巨大破坏,应力避其短,扬己所长,使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政府工作报告在解释经济增长速度时特别强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中提到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各种资源在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当前,劳动力、资本等对潜在增长率的约束相对偏小,导致各地容易产生超高速发展的冲动。笔者了解到,很多地方今年仍然把扩投资、上项目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普遍将全年投资增速定在20%以上,这明显忽视了技术进步、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对潜在增长率的约束。当潜在增长率下降时,扩张性经济政策不仅不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反而会积累新的风险,如导致产能过剩。如果现实增长超过潜在增长率,经济过热就会出现,如导致通货膨胀。

评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从中受益。如果把GDP看成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还要为其排队比拼,危害就会很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当前应该摆脱对GDP的偏好,把更多精力放到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保持一个适宜的增长速度,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在新的形势下,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途径还是加快改革。2012年,我国在经济增长7.8%的前提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今年的目标则是完成经济增长7.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这样的目标组合既体现了实事求是,也为转方式、调结构预留了空间,“增速放缓有利于将更多精力用于转方式、调结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