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的文化 共同的使命
——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畅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报记者 敖 蓉 姜天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对此,中国电影文学会会长王兴东、著名演员尹力、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会长吕建中、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等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保护好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需要努力突破相关发展瓶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保护好才能传承好

记者:现在很多城市都想通过树立文化品牌来打造城市形象,您有哪些建议?

王兴东:产品形象构成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构成品牌形象,然后才能带动城市形象。这就是很多人到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定要花1200元钱看一场《天鹅湖》的原因。我们也需要打造自己的反映文化形象的品牌节目。在北京,即使游览过很多次天安门、颐和园,但很多人还是觉得,不看看北京的京剧,就不算了解北京。因此,要想发展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有可持续的长期的战略性发展,就要打造一批经久不衰的文化品牌节目。

记者:文化创意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怎样做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尹力:今天,我们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看建了多少影院,有多少块银幕,票房怎么增长,有多少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吃喝好了,穿也讲究品牌了,然而若没有文化底蕴,浑身品牌再多,也不会被尊重。想受人尊重,要靠历史的积淀,要看文化的实力。

因此,不能再不动脑子地去建产业园、建文化主题公园,而是应该拿出我们有个性、有创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这就需要我们保护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把它继续弘扬光大,做成有生命力的、持久的、能传世的艺术精品,来共同打造文化品牌。记得上世纪70年代修建北京二环路地铁的时候,西直门的城楼还在,但是那时候肆无忌惮地拆除了城墙,过了20年,我们又向市民征集城砖。这种荒谬的事再也不能发生了。

努力突破发展瓶颈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才和政策。要对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记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优势?

王兴东: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才和政策。现在北京已经汇集了国内大量的文化影视企业,并有120万人在从事文化产业,其中从事编剧、创意的就有10000多人,人才济济。

记者:目前,中小文化企业面临最大的发展瓶颈是什么?如何寻求突破?

吕建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的还是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正在转型,也呼唤着更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人涌现。

2012年,文化部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对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将这一政策落实得更扎实。

另外,投资短缺融资难长期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年来,国有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由于规模和质押能力有限,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必须想办法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拿出资金投入到文化项目、优质文化中去,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催生一批有业务能力、有竞争力、有品牌优势的优秀民营文化企业。

徐沛东:对于中小文化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应积极培育金融体系,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文化繁荣是共同责任

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视野应该是开阔的,具有示范性的,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而不能用泛娱乐化来掩盖

记者:文化是否繁荣的标尺应当如何衡量?

徐沛东:文化的发展在质、不在量。当前、电视选秀节目的疯狂程度令人担忧。“中国好声音”成功了,有社会影响了,很多电视台就纷纷引进国外的模板,盲目跟风,虽然赢得了一时的收视率,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文化繁荣。对这一现象,必须理性看待。

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视野应该是开阔的,具有示范性的,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不能用泛娱乐化来掩盖。我们应当有一定的勇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在当前的文艺发展中,我觉得原创是最脆弱的,所以我认为,只要它是优秀的,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留下,哪怕数量不多,因为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