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000万份健康档案内网可查
上海:信息化让健康管理“一卡通”
记者吴凯 杨学聪

本报讯 记者吴凯 杨学聪报道:2月20日一大早,上海市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助健康小屋,迎来了三三两两的“客人”。他们拿着各自的卡片一刷,就能启动各种仪器测血压、血糖、BMI指数、骨密度,还能做心电图。64岁的俞友娣是这里的常客,“刷一下健康卡就行,很方便,而且全是免费的!”

通过自检,俞阿姨看到了自己血压的即时数据,心里踏实了许多。而此次自检的时间、地点和检查结果,都被电脑系统一一采集、记录下来。小到每次体检报告、预防接种,大到每次门诊和住院治疗,在上海的卫生信息平台上,这些零散的数据不断累积,形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和电子病历(EMR),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家庭医生和居民共享共用,为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2011年3月,上海正式启动“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完成了与涵盖34家三级医院的医联平台、6个试点区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市级平台已建立并维护了3000多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区域性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在试点范围内实现了任何居民和医务人员,在任何地点,在满足业务规范和安全隐私的情况下可以调阅相关健康档案,日均发生超过10000多次健康档案调阅。”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谢桦表示,在试点区内,依托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区域内的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联动。

去年,上海所有医疗机构的门诊量超过2亿人次,三级医院占了一半。小病大看、“大材小用”造成三级医院疲于奔命、基层医疗资源闲置浪费。而要建立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就必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水平。在这方面,以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为指向的信息化大有可为。

按照日程表,今年上半年,上海将完成17个区县和600多家医疗机构的信息联网、共享和协同服务;年内,上海居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健康信息网在家中完成寻医问药、预约挂号、查询健康档案、检索检验检查报告、联动家庭医生进行健康咨询。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电子病历(EMR)为核心,上海构建了涵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的健康信息网工程,形成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规范的现代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信息支撑平台。

为了保证个人健康信息只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被合法访问,“健康信息网”启动伊始就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和试点,内容涵盖个人身份实名认证、访问权限控制、健康信息分级分类,以及信息安全规范等方面,把信息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表示,新的服务体系建立,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也将发生转变。只要制定好目标并协助政府作出预算,在宏观上“锁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标,再用精细化的信息化手段考核医院的任务完成情况,就可以通过政府拨付等经济杠杆来约束医疗机构的行为,达到医疗服务规范化、政府投入效率最高化、百姓健康受益最大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