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拜年信息方式短兵相接意味长
陈 静

春节期间,拜年短信和“微拜年”等的新旧之争,更像是一场预演,短信增速的下降再次反衬出移动互联网的活力和前景。不过,手机短信等传统业务的巨大份额仍在给运营商以丰富的积累和资源

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喜气洋洋地给出一串拜年短信天文数字的移动运营商,今年的表情有点微妙。以中国移动为例,从除夕到农历正月初六,短信发送量243亿条,同比仅增加2.5%,而过去3年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在10%左右,在沈阳等地,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甚至不升反降。尽管3大运营商都表示移动数据流量在春节期间猛增,同比翻番,但和“一条一毛钱”的“真金白银”相比,数据流量带来的收入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以往被称为“春节期间最赚钱公司”的运营商,似乎在迎来“乌云”。

不过,今年春节这片乌云还未真正飘到运营商眼前。来自艾媒咨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今年春节期间发送的各种拜年信息中,通过微信和微博方式发送的拜年信息仅占11.1%和3.4%。这说明,腾讯微信上的“语音拜年”和新浪微博上的“发拜年信息得红包”依然是少数人的游戏。腾讯微信有3亿用户,新浪微博有5亿用户,以这样庞大的用户量来衡量,“微拜年”在今年的拜年争夺战中的表现难称上佳,何况此前数据服务商在各自平台上还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

时髦的“微拜年”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表现,其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用户心理。比起多样的呈现方式和低廉的费用,用户更关心拜年信息能否及时传达到位,而对微信、微博等方式的稳定性和达到率依旧心存怀疑。毕竟,如果对方不打开客户端,就无法收到这些拜年信息。

另一方面,经过拜年短信的连年“轰炸”,不少用户已开始对这种抄段文字、改个名字、群发出去的拜年方式感到索然无味。不过,平台的迁徙并未改变拜年信息复制内容重复传播的本质,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用户来说,抛弃了手机短信,也未必会转到微博和微信平台上来。

其实,这场新旧之争对整个产业的意义并非在于分出个输赢。为期仅仅一周的“短兵相接”,更像是一场“明日之战”的预演。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讲,短信增速的下降再次反衬出移动互联网的活力和前景。不过,手机短信等传统业务的巨大份额仍在给运营商以丰富的积累和资源。

笔者认为,运营商的未来出路,一是要“修路铺路”,搭建更通畅的移动信息高速公路,随着3G普及和4G商用试点铺开,数据流量本身将成为运营商最重要的盈利点;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竞争中,当惯了“老大”的运营商必须学会放低姿态,特别是今年虚拟运营商等领域陆续向民资开放,运营商只有打破闭门造车的心态,才有可能真正与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更为深远的合作。

而对于数据业务服务商来说,此番与运营商的“交手”所带来的经验更加直接鲜明。在与超大体量的传统业务的竞争中,简单的功能替代未必就能处于优势。要改变大多数用户的消费习惯,需要对产品定位、用户行为乃至用户体验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优化,这既需要对技术和产品设计进行创新,也需要对市场和用户作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