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 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风俗知多少
□ 罗 杨

过年,古往今来始终牵动着中国人的心。“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每逢春节,回家就汇成了一股滚滚的春潮。围绕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一幕幕绚烂多彩的节日大戏中不仅有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而且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人情亲感之美,以及人生智慧之美。

腊八•小年

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在农业社会中具有宗教和神性色彩。《说文》中讲:“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腊八就是腊月八日,直到今日,神性祭祀虽然已逐渐淡出社会生活,而喝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仍是人们的习惯。

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来历和传说很多,影响最大的应属纪念佛祖成道之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拯救世间苦难,到处苦行修炼,终于有一天精疲力竭饿倒在路边,幸被一位美丽的牧羊女发现,她将随身所带的各种杂米与泉水煮成粥,救活了佛祖,佛祖醒后精神大振继续修行,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而这天就是腊月八日。因此,过去的寺庙通常在这天舍粥分给穷人,腊八粥也有“佛粥”之称。

腊八时节北方人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过去民间有一个说法“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欠债的还钱”。“蒜”和“算”谐音,一年的债务也该清算了,如果有人给你送来一坛腊八蒜,那就是讨账的来了。因此腊八蒜既是文化符号也是经济信号,凸显出了社会的和谐及民间的智慧。

如果说腊八敲响了春节大戏的锣鼓,那么,小年就正式拉开了大幕。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多为腊月二十四,这会儿大家心中就开始了大年的倒计时。小年的风俗主要是祭灶王,传说灶神会在年末上天报送人间的过错,罪过大的上天要消减其寿命。所以人们想出各种办法祭灶神,老北京人用关东糖、南糖作为祭品,意为黏住灶神的嘴,甜了灶神的心,盼灶神“好事传上天,坏事丢一边”。

年货•贴花花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各地习俗多有不同,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在腊月二十四请神上天后开始拂尘清扫,有的地方在祭灶前拂尘。山东的一些地方是腊八时扫尘,那些地方的人认为这天神仙离位,鬼神不忌。不论各地民俗怎么解释,其实根本的动因是人们从心理和环境上都要驱鬼辟邪,除旧布新,干干净净过大年。

置备年货也是大戏的内容。全国共享的传统食品是年糕,取其美好的寓意,至今仍是人们的心怡食品。河南人腊月二十七开始蒸馒头,福建、台湾等地制作米粉糕饼,广东人制作糯米糍,湖北人则准备糯米糍粑。

祭灶后的花样丰富多彩。“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包括窗花、春联、门神、年画等。古人认为大门是人居空间与外界的重要通道,一方面要去灾辟邪防止外侵,一方面也要迎新纳福开户接喜。汉代时的门神是能捉拿祸害的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后来又有了捉鬼的钟馗和唐太宗的开国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传说中因太宗多年征战杀人无数,称帝后经常梦见鬼魅在门外呼号夜不能寐,两位大将得知后就连夜在太宗门外把手,果然夜间平安。唐太宗心疼二人太累,就差人将二人画像贴于门上起到驱鬼作用。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贴花花”的风尚已不像过去那样铺天盖地,而贴福字、写春联、贴窗花的美妙风俗还在节日期间点缀着当代人的生活。

团圆•守岁

最温暖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大年三十,在中国人的心中,除夕这一天必须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度过。只要是流着华人血脉的中国人一定都会领悟到那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诗句的魅力。回家,要在家里吃那顿团圆的年夜饭。这一顿饭并不在于豪华和奢侈,与其说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莫如说是一次精神文化的聚餐。这顿饭凝聚了一年的亲情惦念,积淀了一年的离合悲欢,流淌着上千年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对美好理想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感恩敬畏,对和谐社会家庭团圆的永恒企盼。

北方的年夜饭必吃饺子,而南方必吃汤圆,大部分南方地区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要有丸子象征团团圆圆。闽南地区必不可少韭菜。口味虽然东南西北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共同,那就是大家都在图个好兆头。

吃过年夜饭后,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从古至今压岁钱均不在于钱的多少,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守岁和燃放鞭炮是除夕的重头戏,王安石有诗“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对大年习俗的最好描述。正月初一标志着新年的到来,古时以鸡鸣为候,到了近代,人们已把新旧交接的界标定在午夜零点。此刻神州大地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也融入狂欢的世界。美好的中国年会在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中度过。

拜年•春晚

人们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迎来新年。按照民间的说法,那天上天汇报的诸神这时又返回人间,所以各地会有不同的祭神仪式,不过,这些活动如今只在部分农村保留着。在很多城市,登门拜年的习俗已被时下新兴的风尚取代。过去农村中家族式的团拜已被城市中单位、同事、朋友式的团拜会取代,到家拜年逐渐改为寄发贺年片拜年,贺年片又改为电话拜年,电话拜年又被短信拜年取代。

民俗本身就是一条流淌的长河。它的源头已淹没在滔滔的洪流中,而不息的清流又会奔腾出新的浪花。比如,新时期出现的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已成为全国人民甚至海外华人在除夕夜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尽管看完节目后会有各自不同的指责,然而如果央视不办春晚,可能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媒体传播时代的一道新民俗。

新年到来要拜财神,财神分文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是关公。南方还是信五路财神的,即东西南北中五路。祭拜的风俗各地多有不同,老北京的民俗是正月初二祭财神,而上海人是初五接财神。大部分地区都有破五的说法,即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就意味着春节期间的许多禁忌皆可以破除了。这时,春节大戏可算作一个小高潮的结束。后头还有一个重要节目,那就是正月十五的“闹元宵”。

我们有必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让春节既传承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又与时俱进、与时代对接,使春节中彰显的价值观融进现代人的生活,给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节日不是休息日,节日必须有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寄托。恢复老民俗固然必要,但创造新民俗更为迫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