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日前刊发《城市服务:不少行业都缺人》报道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表达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加速变化的关注和观点。今日,我们摘发一篇读者的来信,希望有助于人们从更多角度、更宽视角认识这一现象。
我国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上涨明显。据统计,2001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从10834元提高到36539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4.6%,年均实际增速为12.4%。
劳动力成本上涨意味着“用工贵”。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用工贵”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其经营困难。然而,“用工贵”是否真的就只是拖累企业发展,“高工资”有没有可能成为其“甜蜜的负担”?当然,我国现在还远远谈不上“贵”的问题,因此也不应成为企业的“负担”。
实际上,有专家早就提出,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趋势的情况下,企业主应该转变思维,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驱动力,向企业经营其他方面要效益,谋求发展新模式。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有积极的一面。劳动力价格上升会提升劳动者可支配收入,使居民家庭的整体消费能力更强,这有利于中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摆脱对投资和净出口的过度依赖。同时,不断加大的工资压力,客观上促使企业必须困中求变。一方面向市场转型要效益,拓展新的领域;另一方面向能力转型要成果,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令人高兴的是,如今一些有眼光的企业正自觉摒弃对“用工贵”的偏见。他们正视现实,努力顺应这种用工趋势的转变。例如,某高科技公司总裁日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公司每年人才成本上涨20%左右,但这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压力。公司还给员工制订了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个员工每周给公司提一条建议,一年下来,这些建议就为公司节省或新增收益超过1800万元。
现实中,依然有不少企业一再抱怨“用工贵”,有的企业甚至故意采取种种不法手段来拖延支付、随意克扣员工应得的劳动报酬,以致引起劳资纠纷,既有损企业形象,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也给社会和谐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这样的企业只看到了用人的成本,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人还是资本,都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