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动,在回家的路上
1月30日,旅客走出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当天,全国部分地区持续雾霾天气,对公路、航空运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1月30日,北京南站候车室。在京工作的陈亚京(右)带着女儿准备乘车回安徽蚌埠,客运员庞云肖送来热水,同时也把温暖送给了旅客。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一位村官——我的心留在了东王祥村

本报记者 金 晶

1月28日晚9点,北京站第5候车室。河北廊坊平舒镇东王祥村“村官”刘柏岑坐在离检票口最近的一个座位上,旁边立着他的行李小车。

他刚刚结束了在北京的学业,要回山东过年。行李车最底下的一个包里,就装着他在京住宿时的铺盖。过去9个多月的时间,他每逢周末都会坐车往返于北京—廊坊两地上学。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在职研究生,这也是我去年最大的收获。”他说,“能上好这个学,真要感谢村里大伙儿的支持。”

去年3月村两委换届,他被大伙推选当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欣喜之余,觉得肩头的担子更重了,更需要“充电”了,于是萌生了进修的念头。

“中振支书听了很支持,说你把学上好了,也算咱们村里培养出的人才呢。”刘柏岑说,为了多给他留些空余时间,支书倪中振和村干部把最累的活扛起来。去年4月起,刘柏岑尽量把工作安排在周一到周五,挤出周末的时间到北京上课,开始了他两地奔波的学业生涯。

然而,村里的事情很繁杂,总有排不开的时候。刘柏岑记得,那一次乡镇下派征兵名额,需要到村里贴海报、开动员会。这活儿以往都是他和村会计倪卫明做。“村里的适龄青年平时都出去干活,周末才在家,动员会也就要在周末开了。”

那可正是他上学的时间,而且还是临近考试要紧的时候。

“卫明哥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就放心吧,踏踏实实去,好好学。这边有我呢’。”刘柏岑说,那一刻,他的心里暖烘烘的。

如今,刘柏岑最想做的是把自己的所学用在村里。“村官”3年期满,他又办了续期,准备再干3年。这个1988年出生的小伙子浑身充满了干劲儿,“我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留在村里。那里有我的兄弟,是我的家。”

一名志愿者——难忘大巴山里那股爱的热流

本报记者 吴陆牧

1月29日上午10点15分,重庆龙头寺长途汽车站候车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个青年人抱着书包,安静地坐在角落的座椅上。她叫董育彦,重庆工商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

“刚刚买了车票,准备回老家重庆过年。”董育彦说,1月8日放寒假后她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加入了一个志愿者组织。

元旦过后,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重庆城口县遭遇了20年来最严重的霜冻低温天气。董育彦说,她在微博上看到冰天雪地里许多孩子穿着单衣单鞋上学,觉得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1月10日早上,董育彦跟随着志愿者车队从渝湘高速公路往城口方向驶去。中午12点半,当汽车在渝湘高速开县站下道时,她惊讶地发现,队伍突然壮大起来。原来,一些企业和志愿者队伍的车队也正满载物资地往城口进发。“这是我20多年来从未亲历过的温暖场景,十几辆车浩浩荡荡,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社会大爱的力量,心里涌起了一股热流。”

在城口3天,小董每天都收获着感动。“爱心接力不断,网友、志愿者不断为孩子们送来过冬物品,水务公司员工不分昼夜排查、抢修爆裂水管……”

“山上并非只有寒冷!”董育彦说,一件衣服、一双棉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温暖,让人感动,这就是正能量。“我要努力做一个能给人带来正能量的人!”小董的嘴角扬起一丝微笑。

几位农民工——“我们这一年没白辛苦”

本报记者 沈则瑾

1月29日,下午两点,十几个挑着行李的农民工走进上海虹桥火车站候车大厅。

他们来自江西樟树市,在江苏太仓沙溪镇建筑工地干木工,20天前就订了动车团体票,今天是公司派车把他们送来的。

他们问火车站有没有农行,把钱存进卡里带回家更安全。记者给他们拍照,第一次出门干活的小伙子皮凯伸出右手做了个“V”,穿西装的余继红打趣道:“是说赚了2万吧?”大家开心地笑了。

余继红是这群人的领队,会看图纸,有时间还爱上网看军事节目。他告诉记者,辛苦干一年,中间往家寄点钱,春节也就能往回带两三万元。现在政策好,能按时拿到工资,今年可以带着钱回家过年了。

皮凯今年20岁了,来太仓前,他在老家做水电装修,但没赚到什么钱,这才下决心跟着大家出来干,一年下来木工活学得差不多了,虽然比以前辛苦,但能赚到钱,过完年还会出来干。

余继红说,过完年,会有老板找他们,他们也会挑项目,可能会去别的城市干,过了元宵节就出门。现在妻子孩子在老家,他就想一个人在外多赚点钱,让家人日子过得更好。

一位枣农——诚信经营收获喜悦

本报记者 李万祥

“今年的枣虽然不好卖,但我家产的枣卖得又快又好。”1月29日中午,略显嘈杂的北京西站第2候车室里,张师傅很欣慰。

今年55岁的张师傅家住陕西省佳县康家港乡刘家墕村,近几年每年都和儿子一起来北京卖枣,一待就是50多天。

“去年我家枣的产量是2011年的三分之一。当时估计卖枣挣的钱还不够给枣林喷药、施肥。”张师傅说着皱了皱眉头。张师傅家里种了22亩枣树,产量大概是2300斤。他每年都到清华大学附近卖枣,也有了一些老顾客,大多是教师、学生。

像往年一样,张师傅去年11月初把枣运到北京,每天都拉着枣去清华大学东门附近卖。

“一箱10斤装的枣,我卖50元至80元。”张师傅的枣是自家产的,价格又便宜,很多师生和附近的居民都来买。“我在清华大学附近卖了2000多斤呢。”张师傅开心地说。

简单估算一下,张师傅卖枣的收入是16000元。“只要我们讲诚信,卖的东西实实在在,还是可以卖好价钱的。”

说话的工夫,张师傅拿出一副刚买的对联给记者看。他饶有趣味地读到上联“好日子舒心如意”,这时,候车室的广播响起,“开往西安的T41次列开始检票了,有去往西安的旅客请准备排队检票。”

张师傅笑了笑,收起对联装好,慢慢起身走向检票口。或许张师傅用他的经历对出了下联,即“美生活幸福平安。”

拉萨火车站——真情服务感动旅客

本报记者 夏先清 代 玲

1月30日上午7时许,拉萨火车站人头攒动。

从拉萨发往兰州的K918次列车上午8时20分就要出发了,曲桑吉带着两个孩子正在这里候车,其中包括她刚八个月大的女儿。

看到曲桑吉抱着婴儿,身上还背着大包小包,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巴桑卓玛连忙跑到曲桑吉跟前,将曲桑吉一家人带到软席候车室,然后又领着曲桑吉一家提前上车。“原以为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上车会非常不方便,没想到在火车站工作人员这么热情,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了。”曲桑吉告诉记者。

在拉萨务工的郑聚辉老早就在网上订了两张火车票。由于对取票的流程不太熟悉,起初郑聚辉对能否取到票很是忐忑。夫妻俩早早来到拉萨火车站候车大厅,找到了工作人员李定迎,虽然帮助取票并不是李定迎职责之内的事情,但他还是热情地带着郑聚辉夫妇去取票机上帮他们顺利拿到了火车票。“拉萨火车站的服务越来越好了。”郑聚辉说。

拉萨火车站党支部书记周美琴介绍,“根据长期工作的经验,火车站还储备了大量旅客常需的各种用品,提供给有急需的旅客免费使用,例如感冒药、红景天口服液、婴儿奶粉等。车站还为旅客准备了可口的早餐,确保他们吃得满意、舒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