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人很容易想到销地市场。比如,大多数北京市民相对熟悉新发地批发市场,但对产地大型批发市场却知之较少。这是我国产地销地市场布局不平衡的一个缩影。从农产品流通来看,当前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亟须提速。
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流通大多要经历地头收购、产地批发市场、长途运输、销地批发市场、社区市场等环节。随着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格局的形成,产地和销地市场分离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必然现象。
由于主销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比较强,社会资本和财政投入多集中于城市的销地市场建设。大中城市作为农产品集中消费地区,批发市场发展比较充分,设施条件良好。而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明显不足,已成为薄弱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成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70%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仅分别占20%和10%。在地域差别和城乡差别影响下,广大农村成规模的产地农产品市场数量有待提高。
同时,产地市场的发展质量也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经营秩序、经营模式都跟销区市场有一定差距。其中还有不少是露天交易,经营环境脏乱。在一些封闭市场内,虽不缺水、电等配套,但分拣包装、冷链保鲜等能力不足。从更高的指标来看,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具有期货交易、会展展销、加工委托购销等诸多功能。相对而言,我国产地市场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比如,大多数没有建立农药残留检验检测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
无论产地还是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是流通的主要渠道,发挥着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的功能。相比而言,农产品产地市场更贴近农民和地头,维系着广大农民和经纪人的货品、价格和信息联系。当前,部分鲜活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滞销颇令人头疼,“卖难买贵”也时常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菜篮子”。产地市场建设提速恰恰可以从生产和销售的第一衔接点给生产者以信息反馈,切实提高流通效率。建好产地市场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形成和信息传播功能,增强农民在交易中的定价话语权。
产地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流通效率,有号召力的特色产品、一定的初加工和储存能力、健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构成其核心竞争力。总体上看,今后要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地市场,包括国家级专业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三个层次,发挥其价格形成、产业信息和会展贸易功能,服务上游生产,助力下游销售,为辐射范围内的各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