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颇有影响的电影《咱们的退伍兵》,向人们讲述了一位年轻的退伍兵带领一群朴实幽默的晋乡儿女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的故事。20多年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样活跃着大批退伍军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着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国防聚焦
中原熟,天下足。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河南省军区配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的“退伍军人建功新农村”战略工程,引导10余万名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培育出一大批新型农民、新型村官,挑起了中原大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新农村建设呼唤高素质人才
发挥退伍军人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综合能力强的优势,引导他们建功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非凡的时代工程。
从“合格军人”到“新型农民”
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支持复员退伍军人在新农村创业的意见》,从政策、资金、科技、税费各方面为退伍军人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从社会青年到合格军人,要经过新兵训练;从合格军人到新型农民,同样需要专业培训。2011初,河南省培训农村退伍军人工作全面铺开,一切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河南省军政机关对退伍军人培训进一步作出规划:2年内,对10万名退伍军人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对5万名退伍军人党员进行农村工作政策培训。
2012年底,记者在巩义市竹林镇采访时,正逢该市举办的退伍军人培训班毕业典礼。学员王强的发言信心满满——“有过军旅生活的磨炼,又有在培训班上学到知识技能,我一定能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至2012年底,河南省各级已分级分期培训退伍军人8万余名,其中4万余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培训中,他们不仅在技能教育上下功夫,更在提高退伍军人创业能力上做文章。
三门峡市卢氏县退伍军人王高峰2009年退伍后,分别参加了县、乡两级举办的培训班,运用所学技能,在村里办起野蜂蜜加工厂,带领群众开发蜂产品精加工项目,在全国打出了“卢氏野生蜂产品”的品牌,年产值已达500万元以上,不仅摘掉本村戴了10年的“贫困村”帽子,还带动周围4个村庄的群众致富,人均收入超过全县人均的1.5倍。
大别山区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以前是全县有名的贫穷村,地理位置偏僻,人均收入不足千元,50%以上的孩子读不完初中就辍学务农。退伍军人江世学在县乡政府和人武部门帮助下,承包11亩荒田,引进“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项目”,第一年就赢利20万多元。随后,他积极向乡亲们推广,并自费带领大家往山东、浙江等地考察,带领全村群众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而今,江湾村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已是当地名牌产品,来自郑州、武汉等地的客商争相和菜农们签订购销合同,江湾村也因此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退伍军人村官撑起农村半边天
“退伍军人当村官,撑起农村半边天”,村民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他们对退伍兵村官群体的认同和赞叹。
鼓励扶持退伍军人当村官,是河南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大发明。几年来,河南农村“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由41岁下降到34岁,农村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党支部堡垒作用显著增强。
过去的内乡县东河村,党支部瘫痪,干群矛盾突出,信访告状“层出不穷”,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容村貌愈显破败。2011年,南阳军分区和内乡县委多次培训、深入帮带东河村11名退伍军人,其中3人当年入选“两委班子”。经过2年努力,东河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以上,党支部也被评为全省“五好党支部”、“功勋党支部”。
退伍军人尚银州是新密市城关镇楚沟村村委会主任,他凭着军旅生活历练出的毅力和胆识创业致富,又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使楚沟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全省著名的“特色文化村”、“农民书画基地”。他发起建成的“科技大集”,带动周围近4万名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走上了科技致富道路。
“退伍军人建功新农村”战略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省共有23000余名退伍军人进入农村“两委班子”,全省表彰的优秀党支部书记中,55%是退伍兵。2012年,河南农村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信访率降到历史最低点,1000多个村庄摘掉了“贫困帽”。生动的实践说明,走出军营的退伍兵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已经大显身手。
编辑点评
农村创业 地广天高
曹红艳
记者在河南采访到的退伍军人王高峰、江世学、尚银洲等,有的创办了民营经济实体,有的成为农村经纪人,有的成为种养专家,有的成了群众信服的农村基层干部。
这些掌握了建设小康社会本领的退伍军人,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农村这块宽阔的舞台。他们取得的成绩并非偶然,也不是特例,恰恰印证了退伍军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的国情。
相对于大学生村官,“咱们村的退伍兵”,这些从村子里走出又回来的年轻人,更适合担任带头人。这些年轻人通过多年在外“闯荡”,不仅改变了观念,树立了市场意识,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自己生活多年的农村,知道那“一亩三分地”更适合“种”什么,清楚老家致富的路在哪里。特别是天生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更是无可替代的“人脉”优势,是最具潜力的人力资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召唤更多的退伍军人大显身手、再立新功。
新农村建设最缺什么?在农村基层工作了20年的西平县吕店乡党委书记安宏伟对记者说,“在当前情况下,新农村建设最紧缺的不是政策,不是资金,而是一个个能把众多农民拢在一起的战斗堡垒,一大批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听得出来,“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并非老百姓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应景话,而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切身感悟。
很多地区的成功事例说明,致富带头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拓荒牛,他们开发出的一个个具有潜力的致富项目,往往会带动一个村、几个村,甚至一个乡、一个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聚集起一支能形成坚强战斗堡垒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河南是兵员大省,每年都有大批青年应征入伍,同时又有数万名经过部队教育培养的优秀青年退伍返乡。一方面,虽然各级政府都为支持退伍军人就业倾心尽力,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退伍兵就业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退伍军人在城市就业创业步履维艰;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
经过周密论证,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刘孟合、政委周和平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复员退伍军人建功新农村”构想,立即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积极支持,鼓励、支持、帮扶“退伍军人建功新农村”工程在中原大地迅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