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17日,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会明显减弱。16日起有一股冷空气会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会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者消散。”
1月15日,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的这段天气预报,让近日饱受雾霾天气困扰的记者稍稍松了口气。
航班取消、口罩热销、晨练不如不练、开窗不如关窗……连日来,笼罩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严重雾霾天气再次敲响环保警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5位专家从不同侧面为公众普及了相关科学常识,希望公众科学应对雾霾天气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雾霾因何围城
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
为什么这次的雾霾天气格外严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认为,排放增加、大气自净能力衰减、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三大因素。“一是排放增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差。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之后,一定的限度内大气本身可以通过物理、化学过程,把污染物稀释掉、消化掉。但大气的自净能力现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衰减。第三,北京的气象条件很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北京三面环山,污染物总是跑不出去,只有强冷空气来时这些污染物才能彻底消除。目前北京市的气象条件大概有三分之一是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
据悉,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对主要城市污染物来源做了大量研究,虽然污染源不断变化,每年不同、各地也不同,但某些研究结果已经得到基本的共识。王庚辰表示,以北京为例,主要污染源中,汽车排放占20%左右;工业排放约占17%、18%左右;工地施工扬尘排放占近20%;来自北京市外的外来污染也占了约20%。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所长孙俊英称,相关研究人员对造成此次污染的细颗粒物进行了化学成分,从分析结果看,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黑炭的浓度较高。“有机物大概在40%左右,硫酸盐17%、硝酸盐14%。”硫酸盐通常是冬季取暖以及工业燃煤排放二氧化硫后,在大气中经过化学过程转化而成。硝酸盐则多因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经过大气化学过程转化而成。“到了冬季因为取暖等原因排放的量比较大,加上不利的天气因素,共同导致了大范围的雾霾。”
何日风清月明
根据气象预报,此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即将过去。那么,以后还会出现这样的雾霾天气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6日、17日以后,除了有冷空气影响之外,中东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雨雪天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也要有集聚和排放的过程,所以短时间内,至少22日之前大范围的雾或者霾的天气不会再有。”马学款表示,22日以后的情况较难预测,因为天气预报的时效有限,一周以内的天气可预测性比较强,时间越长准确率越低。“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雾霾天气的发展和演变情况。”
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治理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节能减排是最根本的有效措施。但在目前GDP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治理污染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的同时又要治理空气污染,这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矛盾,环保部门、气象部门等部门都在加大力量研究,怎么样使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王庚辰说。
百姓如何应对
同呼吸,共命运,空气污染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老百姓该如何科学应对污染天气?
在近几天PM2.5超高的雾霾天气中,有人十分恐慌,有人满不在乎,照常出去跑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李强认为,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不可取。
“现在我国权威部门每天发布PM2.5数值,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李强说,公众应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数值,并依据该数值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PM2.5浓度达到15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时,叫做不健康水平。建议老年人和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其他人群也要尽量避免在室外做剧烈体力活动。心脏病人或慢性呼吸系统病人受PM2.5威胁更大,更应减少户外活动。敏感人群可佩戴能有效阻挡PM2.5的N95口罩,但尽量避免在室外长时间暴露才是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此外还可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多吃含维生素多的东西,同时也要注意休息。”
李强建议在空气污染特别严重、室外PM2.5超高的情况下,不要开窗通风换气,因为“这时室内的空气质量比室外的还要好一些。”
很多空气污染物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金良认为,PM2.5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和神经系统都有明显影响。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险程度不算很高。以肺癌为例,空气污染可能会引起肺癌发病率上升,可吸烟才是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虽然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级别较低,但影响的范围非常大,影响的人非常多,所以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
对公众来说,每个人都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这同时也要求每个人为减轻大气污染作出贡献。如果人人都从自我做起,低碳出行,节能减排,或许空气质量的提高将不会成为一件遥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