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中城市过度依赖异地供应,将保障农产品供给的责任甩给大市场,会加大农产品供应风险
对于城市来讲,不能因蔬菜产值比重小而轻视,不能因其比较效益低而放弃。各地政府部门要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
去年底以来,我国菜价快速上涨成为CPI上升的主要因素。虽然雨雪天气成为此轮菜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推手,但细心者发现,那些“菜篮子”工程抓得较好的城市,蔬菜供应基本保证,雨雪天气对蔬菜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小。笔者建议,是否可将各地目前实施的菜篮子工程用地拿出来晒一晒,与当初规划作一比较,究竟有多少被承诺为城市菜园子的用地仍在种菜。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土地资源瓶颈成为最让我国各级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难题之一。城市郊区的土地资源刚性减少,劳动力、资金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大中城市菜园子建设日益面临“在哪里种”的问题。
如今,我国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格局基本形成,其背后就是大城市蔬菜自给率不高,多数自给率不足三成。以笔者所了解的数据,大中城市中,上海市蔬菜自给率最高也仅达55%,不少鲜活农产品都要通过外省区市调拨。
因气候、经济、区位等原因,大中城市与优势产区之间、城市郊区与农区之间,品种结构、上档期不同,各具优势。蔬菜有进有出是必然的,即使在供应旺季也要调入部分紧缺品种、淡季也要调出部分富余品种。从经济效益和资源禀赋角度看,这是自然的。
但如果大中城市过度依赖异地供应,将保障农产品供给的责任甩给市场,放任自流,会加大农产品供应风险。一旦突发自然灾害造成主产区产量锐减或运输受阻,城市农产品就会出现供应紧张、价格上涨。2008年南方大部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11月北方部分地区发生暴雪,就造成了在田蔬菜受损,蔬菜调运困难,引发菜价上涨。
近年来,有关部门推进蔬菜优势区域发展,对保障均衡供应作用显著。特别是南菜北运基地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在华南和长江流域发展冬春蔬菜,有效弥补了北方淡季供应的不足。
不过,远距离运输的弊端也很明显。蔬菜产地普遍没有田头预冷设施,一般是用棉被隔热或泡沫塑料隔热包装。我国蔬菜运输的损耗很大,通常达20%至25%,尤其是绿叶菜很容易腐烂。更广的范围来看,鲜活农产品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购销,流通链条过长,不可控因素增多,不仅会增加中间成本、推高终端菜价,还可能带来质量安全隐患。因此,中央反复强调大中城市要坚持保有一定的生鲜农产品自给能力。
对于大中城市来讲,不能因蔬菜产值比重小而轻视菜园子建设,不能因其比较效益低而放弃菜篮子工程。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是重点,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蔬菜供应则是难点。北方气候冷,无霜期短,常年有约200天不能进行露地蔬菜生产。过去北方大多有冬贮的习惯,如今城市居民、菜农和政府的冬贮意愿都大幅下降。
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要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从今年开始,农业部将启动实施北方城市冬季蔬菜开发试点项目,提升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其实手段有很多,比如大力发展高标准钢结构设施大棚,可大幅抵御不良天气影响。改进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办法,创新使用农业保险等金融工具等。
城市管理者要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菜地要有保有量,鲜活农产品要有自给率,对应急供给要有保障能力。上海通过“财政补大头、农民出零头”,建立了蔬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制度,绿叶菜价格稳定许多。广州也制定了菜田建设基金征收办法等规章。这些做法,各地不妨借鉴,最终目标应该是市场上的蔬菜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合理、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