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里眼”为长江流域护航
本报记者 魏劲松
图为长江流域九江段。 胡国林摄(新华社发)

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气象局依托湖北省气象局组建的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承担起为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和三峡工程发挥效益提供气象支撑的重任,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流域实时监测

长江各子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实时监测,气象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了长江流域的防灾减灾和预报服务水平

2012年12月31日,首份长江流域多种表现形式的水雨情监测实况及分析产品对外发布,意味着长江流域中心开发的长江流域水雨情监测分析系统研发项目正式投入运行。

据介绍,长江流域分为28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又分为许多小流域。围绕创新科技支撑,构筑流域服务体系,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开发了长江流域水文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这一全新的平台实现了流域内58部多普勒雷达、459个水文站水位和流量信息、13000多个区域加密自动站气象资料信息共享和长江各子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实时监测功能,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为开展流域气象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应用平台支持。

“气象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了长江流域的防灾减灾和预报服务水平。”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主任、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告诉记者:“仅我们研发的长江中游暴雨定量预报技术一项,就使得长江中游暴雨定量预报准确率提高8%至10%。”

目前,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已形成了由流域定量降水估测、流域定量降水预报、长江流域旱涝趋势预测、长江流域洪涝风险评估、流域气象预测预报平台等五大系统共同组成的长江流域气象预报体系。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以水文气象为工作重点,开展了20余个科研项目研究,目前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常规制作发布多达8类46种服务产品,全方位为长江流域防汛抗旱、三峡水库科学调度提供科技支撑。

省际协调联动

长江流域内各省气象部门形成了省际协调联动机制,形成了较完整的流域气象服务跨区域业务体系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是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的服务机构,从成立之初,就面临着打破行政区划,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格局,实现效益最大化等一系列新的探索和任务。

着眼创新机制体制,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与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三峡梯调中心形成了常态化的气象会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流域水文气象服务融合式发展,提高了流域气象服务能力。

2012年12月25日,长江流域灾害性天气联防技术交流会吸引了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集团和流域(区域)10省(市)气象局的水文气象业务人员参加技术交流。部企合作、部门共商,形成长江流域内跨部门、跨省区的水文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机制与平台,并在流域洪水预警和决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推进了长江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工作融入式发展。

流域气象中心水文气象预报台副台长李武阶告诉记者,近两年中心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合作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建设,专门开发了三峡库区3公里分辨率中小尺度降水数值预报模式,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精细化降水预报。

随着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流域气象服务从面向政府和部门的决策服务向面向企业的专业服务拓展,从单一的防洪抗旱减灾向发挥气象专业服务综合效益拓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