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2万困难群众迁新居
本报记者 张 毅 杨开新

新年前,记者来到陕西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铜川市锦绣新城采访。正值周末,小区活动广场上有不少市民在聊天、散步,还有的在练太极球、下棋。“你晚上7点以后再来看,广场人满满的,都在扭秧歌、跳舞。”正在晒太阳的市民黄奶奶和记者攀谈起来。

77岁的黄奶奶曾在离铜川城区几十公里的李家塔煤矿工作了几十年。回忆起往年的日子,黄奶奶打开了话匣子,“俺几十年里住过茅草房、牛毛毡房和简易瓦房,居住条件可差了。就说用水吧,俺们矿在塬上,海拔高,只能从山下的沟里往上抽水喝,一到冬天,管道都冻成冰疙瘩。不过现在可好了,自打这几年搬到这个小区,不愁吃、不愁穿,下雨下雪也都不担心了。”黄奶奶的邻居田秀茹老人接过话茬儿,“小区里还有超市、诊所、活动中心、幼儿园、小学呢。”

离开热闹的广场,记者随机敲开了小区一户人家的房门。男主人叫刘继虎,46岁的他下岗后靠跑出租车挣钱,今天轮休在家,帮妻子师冬花打扫卫生,女儿在西安上大学。之前,老刘一家挤在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2009年,当时保障房二期工程刚建好,老刘通过电脑摇号,以每平方米780元的价格买了这套72平方米的房子,带独立的厨房、卫生间,用上了天然气。“我虽然名叫冬花,可以前家里条件不好,要冬天有花就是‘痴心妄想’。现在集中供暖省钱又方便,屋里暖和,闲暇时我在屋里养了几盆君子兰,也算名实相符了吧。”女主人幽默地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铜川市委书记冯新柱表示:“铜川将继续筑牢民生之本,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让困难群众居有定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的煤炭开采给铜川带来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滑塌区和棚户区,不少群众住房困难,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铜川将保障房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保质保量抓建设,想方设法降房价。为破解建设资金难题,铜川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创新融资模式,引导企业参与保障房的建设与管理,探索出了一条“资金投入多元化、开发建设科学化、合理分配透明化”的新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的多赢。自2003年至今,铜川已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房261万平方米,共有3.45万户、12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据铜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张永红介绍,锦绣新城保障房建筑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待全部建成后可安置10余万人。这样既可疏解北市区过密的人口,促进市政公共资源服务均等化,又提升了新区的人气与商贸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铜川发展实现“双核驱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