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产品产销脱节:怎么看?怎么办?
本报记者 赵登华

近段时间,关于部分农产品价格的消息很是吸引“眼球”。一个是部分地区苹果的滞销再次引发关注,有些苹果种植大县虽喜获丰收,却出现了90%的滞销局面,让果农焦急万分。然而就在前几天,菜价连续10周上涨、市民普遍反映菜价贵的消息又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一位市民说:“总是听新闻说农产品有滞销,但这市场的菜一点没便宜,买一次菜就得20多元,要再买点水果就得超50元。” 

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季节性、局部性的生产者“卖难”和消费者“买贵”现象屡见不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一方面是反复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菜贱伤农”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流通环节多,各个环节层层加码,蔬菜等鲜活农产品最后到了消费者手里价格就涨了几倍;一方面是农民承受卖难之痛,另一方面是市民为高菜价抱怨不已。从田间到超市,部分农产品价格两重天,频频亮起的“红灯”凸显产销脱节,同时拷问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

为了破解鲜活农产品产销怪圈,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找寻对策。有的地方建立多级信息服务系统发挥产销指挥棒作用,有的地方进行仓储调节规避市场风险,有的地方加大品牌建设和深加工力度显现市场组织功效。很多专家学者也纷纷献计献策。透过这些探索和努力,我们也深切地感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市场的产销痼疾,熨平农产品暴涨暴跌的大曲线,使之在合理的区间波动,必须抽丝剥茧,透过现象找本质,从根源上寻找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