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地方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源与科技携手 城市与创新同行
榆林力争形成城市科技创新格局
本报记者 张 毅

以煤、气、油、盐高度富集而闻名中外的资源大市陕西榆林正在向“科教富矿”全力挺进。在前不久举办的榆林市产学研峰会上,来自全国19所知名高校和陕西6大工业研究院的专家代表与榆林能源、资源企业用一系列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生动诠释着“资源与创新”深度对接的神奇。据悉,这已经是榆林市为实现“从资源带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连续第三次走出塞上高原,向高校院所寻求创新资源。

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禀赋是榆林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是榆林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重负”。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表示,创新能力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标志。“单纯依赖资源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要从项目集聚、产业集聚走向创新集聚”。从2009年起,榆林市启动实施“科技支撑大转型”工程,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管理、能源产业升级、高端人才培养、现代农业转型和水资源环境保护等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项重大专题,以共建工程中心、委托培养人才、建设科技园区等多种模式,主动对接在陕和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

资源深度转化是榆林借力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高端化集聚的关键目标。榆林府谷恒源煤焦电化公司与中国矿大、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投资6000万元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攻克了用侏罗纪煤生产优质冶金型焦的技术难关,公司实施的年产30万吨冶金型焦及其配套发电、水泥、甲醇、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的循环经济项目,完全实现“三废”零排放,每年节约原煤18万吨以上,降低电耗逾4000万千瓦时,减排废水44万立方米,为神府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榆林市神木县三江煤化工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携手攻关,开发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年新型煤炭低温干馏兰炭生产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环保水平,使兰炭这个过去当地最大的污染源成为跻身国家产业目录的“绿色产业”项目。

现代特色农业是榆林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也是榆林产学研结合创新工程的重点。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重大专项课题,以米脂县银州镇为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平台,重点研究解决了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和山地红枣微灌节水技术,建成了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山地红枣微灌试验示范区。山地红枣每亩年灌水量由169立方米减少到50立方米,减少了70%。该项科技成果已在榆林市推广面积达4750亩。

据介绍,从今年开始,榆林市以对接科教创新资源为目标,加速推进“333”科技工程,即在榆横工业区落实3平方公里土地,建设科技产业园、陕西科技资源中心榆林分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3个平台,扶持3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形成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的城市科技创新格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