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丰富,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活动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我们清醒地把握住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行了不懈努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些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了12.9%;而“十一五”时期,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2002年7大水系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29.1%满足一至三类水质要求,2011年提高到61.0%;2002年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9.7%,2011年提高到62.8%;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7.16万平方公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还要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尤其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努力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执笔:陈 璐 李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