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病床上的生命也有价值”
——追记一级伤残军人步军
本报记者 祝惠春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被伤残在病床上禁锢了33年的一级伤残军人步军,用常人无法想象的顽强和毅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979年,在执行任务中,步军不幸负伤,造成高位截瘫,转入浙江省荣军医院治疗。主治医生认为他最多活不过三五年,然而,他却和死神较量了33年,并且潜心学习研究经济学。在不到1米宽的病床上阅读了近万册书籍,撰写了近百万字手稿,完成了《可持续复苏的市场要件》、《新经济形势背景下的通货膨胀再研究》等多篇经济学论文。2012年8月,步军专著《新经济理论体系》面世,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3个月后,他走完了人生之路。

步军也曾绝望彷徨过。“他跟我说,你把我送走算了,这样活着真没意思……”战友方华回忆起步军刚入院时的往事。步军人聪明,又勤奋,受伤之前,他已经拿到了去教导队学习的通知书。受伤后,当得知自己的人生只能在床上度过,他非常绝望,“吃喝拉撒都要别人服侍,活着还有什么用!”上个世纪80年代,步军在病床上也感受到了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他最初的想法是用前卫的经济思想给家人在工作中带来一些帮助,于是决心从零开始,研究经济学。

1987年1月,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来医院病房看望了步军。步军问,“我还有希望站起来吗?”邓朴方回答,“如果能站起来,我将会是第一个。”邓朴方还鼓励他,“接受现实吧,在生活中重新寻找自我价值。”这次会面,让步军的心彻底安定了,他不再胡思乱想自己的病情,一心沉浸在学习和研究中,“我要证明自己活着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从此,不到10平方米的病房,书桌、书柜、电视柜,只要能放东西的地方,都堆满了中外各类经济学书籍。

起初,家人和医护人员以为他只是寻求心理安慰,一个残疾人,足不出户,接触不到社会,他写的东西有用吗?可是有一天,当步军的姐姐和姐夫去看望他时,他异常兴奋地让护工拿出一个牛皮信封,原来,步军把自己对一些经济理论难题的见解写信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得到了回复!回信表示,步军的想法很有启发性,会转交给相关领导研究。这封信给了步军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从此,他完全沉浸在学术世界里。

护工唐运其陪伴了步军15年,见证了他做学问的艰辛。长期卧床,各种并发症随之而来,胆结石造成的腹痛、呕吐,让原本就虚弱的体质雪上加霜。步军曾对医护人员袒露心迹,“我感觉自己是在地狱里做梦。”唐运其说,“这种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尤其在精神上,比如他遇到难题没人可以交流,只能自己反复琢磨,有时一个问题要想几个月,精神几乎崩溃。”

军人的坚毅让步军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他无法写字,就请护士、护工、朋友帮忙把自己口述的内容记录下来。一年365天,除了治疗,他从早到晚都在看书“写”书。为了潜心研究,步军甚至不愿探望他的亲人在病房耽搁太久;为了抓紧学习,他强忍内心思念,让爸爸妈妈7年不要来看他,只是相约每周三通个电话。在日常治疗中,他也不想浪费时间。“每一次肺部、尿路感染需要输液时,他总要与我们‘讨价还价’,尽量不输或者少输液,怕影响他看书学习。”护理了步军30年的护士长谢留英感慨地说。

2012年8月,步军的《新经济理论体系》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我毕生的心血,希望它的价值能被‘顶层设计者’认可,并期望得以应用。”这就是一个在生死边缘顽强挑战命运的伤残军人对社会表现出的强烈责任心与感恩之情。他走的时候,陪伴他的只有一身军装和《新经济理论体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