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宁朝阳——
一户一暖棚 农闲变农忙
本报记者 张允强 金 晶

12月7日一早,记者踏着积雪来到辽宁朝阳市喀左县羊角沟镇烧锅杖村。村民马兴云正在大棚里拾掇茄子秧。室外温度已经降至零下15摄氏度,大棚的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马兴云家共盖了两个大棚,一个种菜,一个养猪。整齐的金属栅栏门,自盖的车库配着防冻帘。关于家里的收入,马兴云没细说,只是笑道,“过去一年才能赚到的钱,现在俩月就能赚到了。花钱不用那么细算计了。”

过去,这里曾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雨水稀,地薄,人均耕地少,收成少。羊角沟镇镇长郝峰介绍说,“以前就种苞米,产量很低,冬天就是‘猫冬’了。现在大棚搭起来,钞票赚起来,各家各户都劲头十足,冬天反倒成了最忙的时候了。”

记者来到朝阳时,“2012中国·朝阳设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刚刚落幕。朝阳市委书记陈铁新表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最根本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在朝阳就是要让“一户一棚”生产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致富需多拓路。在凌源宋杖子村马杖子组农民马成功家的暖棚里,密密麻麻的百合已经长到1米多高。“再有俩月,这茬百合就可以收了。按市价每扎(10支)70元来算,单棚就能收14000多支,大概10万多块钱。”说起自家种的百合,马成功喜笑颜开,“我包了3个棚,种花一年能收3茬,估摸着能挣出一套房子来。”

致富还需有保障。大棚种的鲜切花被当地人称为“绿色股票”。为了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放心,提高设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凌源不但提供了部分保险补贴,还建起一座大型花卉交易市场,打通了鲜切花的产业链。

下午4时,凌源花卉交易市场大部分交易已经结束。“这都是准备运到北京莱太花卉市场的。”经销商李猛一边打包,一边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有凌源的鲜切花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尤其是凌源百合,已经占据了全国30%的市场份额。”朝阳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主任王瑞珅介绍说。

设施农业暖了冬天,也暖了人心。“改革发展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最难能可贵的。”朝阳市委宣传部部长田铁林说,“过去干半年、歇半年,冬天农闲的时候就喝喝小酒、打打麻将。现在,市场经济让人们的头脑活泛了,思想解放了,精神风貌更加振奋向上,这种改变让朝阳的发展更有后劲了。”

目前,朝阳正在建博士站、农业大学实验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设施农业实验室,引进人才,同时打造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平台,实现网上电子交易,加快实现设施农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转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