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经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食银行与科学储粮
周 琳

“粮食银行”把种粮农民的利益与粮食经营者的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储粮难问题,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粮价变化销售粮食,是搞活粮食流通的有益探索。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如何指导普通农户科学储粮,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收储工作的重要一环。

秋粮收获入仓之后,不少地方出现的“粮食银行”让很多农户连连叫好。

所谓“粮食银行”,是以各地放心粮油销售店、粮油仓储企业为基础,采用市场化手段,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统一烘干、集中仓储,“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的新型粮食购销经营模式。

这种新模式把种粮农民的利益与粮食经营者的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储粮难问题,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粮价变化销售粮食,是搞活粮食流通的有益探索。

新模式的方便之处自然不少。首先是存取自由。“粮食银行”存取时间通常为1年,其间粮权不变,可随时提取存粮或兑现;其次是保值增值。部分“银行”里,农民存粮后可以直接提取现金,也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随时结算;再次是与便民连锁店联网,兑换方便。农民凭“存折”可到粮食系统开设的“粮油超市”兑换不同品种的粮油或其他商品。

然而,有了新模式,就真能立刻让全国农民设囤储粮成为历史吗?其实也不然。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有超过2亿农户存粮,每年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可见,在目前的粮食储存中,分散的农户仍是储粮主体,仍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蓄水池,仅仅依靠“粮食银行”等新模式还依然不够。如何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收储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国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2500亿公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损失严重。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公斤,相当于6160万亩良田粮食产量。

近年来,为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各地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研发和示范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

在硬件支持方面,“十一五”时期,经过2007年至2009年不断扩大试点,已有25个省区市为近200万农户配置了新型储粮装具。

在配套工程方面,“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粮食局联合发布了专项建设规划,拟为26个省区市的800万农户建设各类标准化储粮装具。这项工程主要为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实施期间即可产生经济效益,而且一次性投入,效益可长达15年。预计项目实施期末,在800万个项目点农户中可将储粮损失率减少到2%以内,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约10.5亿公斤,产生的经济效益约20亿元;所有装具有效使用寿命期内可减少储粮损失近157.5亿公斤,产生的经济效益约300亿元。从农户自筹资金购置装具的投资回收期看,基本可在2年至3年内收回成本。工程完成后,每年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7.5万吨、减少农药使用量约1.4万吨,东北地区还将大大减少高水分粮食烘干数量,节省大量的煤、电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要从源头上保证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户居住环境,显然不能固守传统一家一户的储粮模式,而应积极探索像“粮食银行”一样的新型仓储模式,这也是实现国家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最直接、最现实、最节省的途径,是粮食流通节能减排、节省资源的重要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意义深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