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性看待蔬菜价格涨跌
孙世芳

蔬菜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菜价关系千家万户的菜篮子。近年来,菜价波动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如何看待蔬菜的价格波动,需要从蔬菜产销特点进行分析。

蔬菜和其他农产品一样,始终要面临双重风险。一个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一个是流通环节的市场风险。由于蔬菜的市场化程度高,蔬菜的市场风险可能比一般的农产品要更大。由于以上两个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无论蔬菜生产多么集约化,市场流通体系如何健全,蔬菜价格也会出现波动。正是这种菜价的正常波动,蔬菜种植结构得以优化、质量得以提高。

蔬菜生产周期与消费周期具有不同步性,且保鲜期短。加之产区和销区的分立使得农产品形成两个市场,具有两种价格,即蔬菜的产地价格和零售价格。这两端的价格表现常常不同步,变化幅度不一致。从菜园子到菜篮子,需要经过流通过程,运输和销售中存在一定消耗,使得价格传导存在时差、区域差,这也是正常的。

当前,我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供销格局基本形成。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以及城市化水平差异,形成了一些蔬菜的优势产区,这些优势产区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规模优势、专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取得了产地市场价格的话语权。在一些蔬菜品种出现供大于求的时候,这些优势产区能够承担降价的市场风险,而一些非优势产区则会出现滞销,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蔬菜生产者就会难以与大市场对接。

我们要关注菜价大范围的剧烈波动。菜价过快过度上涨时,要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菜价补贴。菜价过快过度下跌时,应为种植户提供应急市场疏导和基础信息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难以直接干预价格,但可以通过主产区和主销区共同努力,保证“菜篮子”产品供给平衡、价格合理、质量安全。

从主产区角度看,推进信息化服务是当务之急。农业由传统的生产主导型向现代的流通主导型转变,农业生产与流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面的信息对接,政府部门提供基础性、公益性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的同时,要积极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从事市场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提高生产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主销区角度看,大中城市在保证菜地最低保有量和鲜活农产品自给率的前提下,要加强与外埠生产基地的合作,建立重要“菜篮子”产品储备制度。在这方面,北京等北方大城市的冬季蔬菜储备制度、上海等地的夏季绿叶菜保险机制都值得借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